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教学建议
一、谋篇立意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可分两层:先写,吕蒙“乃始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全文抓住和鲁肃“与蒙论议”来写,即先写出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怎样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怎样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
二、以对话表现人物的写法
课文着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说,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目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现自己的才略长避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两人的话则有调侃意味,二者的情调不同。
三、侧面烘托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文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四、精当的详略安排
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五、精炼的语言与紧凑的情节
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六、引导学生自读的教学建议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篇幅短小,含意深刻。要让学生借助注释阅读理解,有些生字生词,由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
要引导学生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课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并当堂背熟全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来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细心体会这段对话的情味。教学本课,可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进行快速背诵竞赛,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等等。
教学设计示例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阅读分析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当场背诵全文。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背诵全文。
3.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孙权劝学》是一篇文言文,主要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文章简练生动,寥寥数语即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在教学中,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
成功的地方有:
1、努力做到诵读为本,采用集体齐读、指名读、小组读、范读、配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读的形式,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吟诵,恢复中国的声音。--徐健顺”。
2、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在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解答。这样便于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引导迁移,拓展延伸。在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上,我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你还知道哪些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者名人名言?学生知道的不多,但对他们读书学习或许有所启示。
不足之处有:
在疏通文意这一环节中,学生预习不充分,学生质疑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有待培养。在模仿揣读人物语气这一环节中,指导学生模仿读的过程过于匆忙,应给各小组讨论交流模仿试读的时间,应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后先翻译成现代汉语再揣摩人物的语气,这样学生更容易去理解。总之,今后在备课上要在教材文本的挖掘和分析上下功夫,要在课堂点拨的技巧上下功夫,而并非仅仅停留在课堂形式的研究上。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实词。
3、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其性格特征。
4、探究内容,总结学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
2、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法指导与适当点拨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治学要刻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实词的积累。
难点: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进程:
学习目标:
1、熟读,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实词。
3、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其性格特征。
4、探究内容,总结学法。
一、导入:
谈话导入:回忆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新课:
1、板书课题:孙权劝学
2、介绍作者,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自主学习,积累重点词语。(方法:查看法)
4、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合作翻译,疏通文意。(方法:加字法,推断法。形式:两两合作,全班展示。)
5、熟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孙权怎样劝学的?
(2)当吕蒙推辞了,孙权又怎样办呢?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3)没有达到劝学的目的,接下来,孙权怎么办呢?
(4)从上面的劝说可以看出孙权劝学的什么特点?
(5)吕蒙学习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看看鲁肃有什么反应?
进一步挖掘,深入文本: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但由于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因而读者从人物的对话中就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结合对文中人物语言的揣摩,你看出文中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6、拓展延伸: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来突出人物的?
2、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的变化给你哪些启示?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习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当涂涉猎见就过
虚词:以岂但若乃及即更何遂
人称:卿孤孰
古今异义:博士往事
语气词:邪耳乎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品析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表现出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深切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任(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
3、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坦诚豪爽的笑声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1)让文气有起伏;(2)丰满了人物形象;(3)三次态度就是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他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4)比衬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语气,“罢了”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传达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此句一出,吕蒙自得、自豪、“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我在学校上的一堂交流研讨课,也是一堂常规教学课,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为了备好这节课,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指导用书,还积极了解所要授课班级的学情,从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于是,我将“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描写,品味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根据文言文的教学需要,采用诵读和探究发现法展开教学,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自主质疑,读懂文意——品读语言,分析人物——诵读课文,反思领悟。
反思这一节课,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之处:
1、检查预习情况包括对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的了解,难字的`读写,落实基础;
2、“自主质疑,读懂文意”能够给足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读课文注释,同桌互相翻译,并将不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我注意到所有学生都能认真读书、互译。
不足之处:
1、在“自主质疑”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原本担心会不会有学生质疑,出乎意料的是就这篇简短的文章的字词理解这一点,学生连连举手竟提出不少问题,所以这一环节花了很多时间。
2、在检查句子翻译的环节,由于担心学生不懂翻译,教师反复讲解,耗费时间,可以说是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简洁。
3、由于在上一个环节花去至少22分钟的时间,所以以致于在“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环节,上得不够从容。总担心时间不够,来不及给学生背诵。所以在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品析人物的性格时,给学生“品”的时间不够,所以学生对于孙权、吕蒙、鲁肃这几个不同人物对话的情味体会得不够深刻。
受益之处:
我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又有新的启发:
1、授课时教师要满怀激情。文言文教学注重朗读,最好教师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
2、对于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翻译,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集中训练,落实知识点。
3、不管文言文的篇幅长短,都应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如本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就是突破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 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 勉励学生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 。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习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1. 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
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习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六)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七)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习,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
《资治通鉴》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初、见、过、更”等,了解一些文学常识,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诵,复述课文内容,通过提问、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可进行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对自己的成长意义重大;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录音机,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2.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背诵全文。
3.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板书设计:
教后记: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学生能够理解和找到文中的主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我也追“星”
活动目标:
1.通过名人故事大家讲、“我心中的‘星”’演讲会、创办“星星小报”等活动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2.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名人,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追星”现象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本次综合性学习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并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所以,确立了本次活动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同时,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我也追‘星”’,活动主题的设计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由于贴近学生生活,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活动,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名人,进而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从这一角度,确立本次活动的第二个教学目标。)
活动安排:
1.课时安排:三课时。
2.活动进度表:
①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霍金与(时间简史)》、姚明参加的nba篮球比赛(课余时间) 央视网站
②名人故事大家讲(课堂时间) 使用的搜索引擎
③“我心中的‘星’”演讲会(课堂时间) 使用的搜索引擎
④创办“星星小报” (课堂时间) 使用的搜索引擎
⑤成果展览 (课余时间) 工作
活动准备:
1.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合作小组,并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及活动内容给小组命名。
2.围绕活动内容广泛搜集资料,上网查询资料,整理资料。
3.每组准备一个档案袋。
设计思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世间事物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本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本次综合性学
教学过程:
一、活动兴趣的激发
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霍金与(时间简史)》、姚明参加的nba篮球比赛。
二、名人故事大家讲
1.每组每人搜集一个名人的故事,在小组内互讲故事。(提前布置。)
2.每组选出一名讲故事的代表,参加班级比赛。(课余准备。)
3.比赛将评出一、二、三等奖。(课堂完成。)
4.小组将部分参赛的名人故事进行搜集整理、汇编成册。(课余准备。)
(学生在搜集名人故事的过程中,自己无意中会受到名人精神的熏陶。)
三、“我心中的‘星’”演讲会
1.搜集查找众“星”(科学之星、爱国之星、坚强之星、助人之星、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的资料。(提前布置。)
2.从众“星”中选择一“星”,并围绕这一“星”继续查找相关资料。(课余准备。)
3.小组成员熟悉资料内容,共同撰写“我心中的‘星”’演讲稿。(课余完成。)
4.“我心中的‘星’”演讲会以小组为单位,每一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演讲。(课堂完成。)
5.以演讲情况、小组合作情况及主题是否鲜明评出一、二、三等奖。(教师可设计一张评价表,由全体学生参与。)
6.比赛后把演讲稿汇编成册。
(“关注过程”“培养方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精髓”,在活动过程中,应多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合作意识,切不可盲目去追求活动的“成果”。初一学生第一次上台演讲,他们可能会紧张,会失误,但只要他们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即使他们的观点很幼稚,材料很单薄,他们也能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学到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这将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四、创办“星星小报”
1.每组设计一张小报,可以用电脑制作,也可以手工制作。(课余准备。)
要求:
(1)每张小报要一个鲜明的主题,并根据主题设置一些有特色的栏目。
(2)内容充实,自己的作品要占三分之二以上。
(3)版面设计合理、有创意,誊写美观工整。 ’
2.根据上面的要求,评出一、二、三等奖。(课堂完成。)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人类如果没有创新,那么世界还会发展吗?……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语文老师责无旁贷。本教学环节,意在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五、成果展览
1.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作评委会成员,组成评委组。(提前布置。)
2.每小组用本次活动编辑的小报、资料集锦、实物和相关的说明,布置一个有特色的展区。(课余准备。)
3.每小组派2名代表站在自己的展区前,回答评委组提出的问题,对本组展区的主题设计、环境布置等作简要的解说。(课余进行。)
4.由评委组根据各展区的主题设计、环境布置等给各个展区做出评定,评出一、二、三等奖。(课后完成。)
六、活动评价
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根据小组在各个活动中的获奖情况,评出最佳合作奖、最佳口语交际能力奖、最佳表现奖、最佳创意奖等一系列奖项。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一次活动没有一个比较公正、科学的评价,那么学生将失去对活动的兴趣,活动目标也会落空,最终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本设计中“活动评价”,力争做到以下二点:1.注重对学生活动态度、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而不只看活动的成果;2.坚持让学生作评价的主人,以改变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的现状。)
七、作文训练
请以“我和名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一、课前三分钟 (学生讲三国中的小故事)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三、正课
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一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朗读后合作讨论理清课文情节,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3、课文注释补充。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各段落的重点词语。
4、再次朗读课文,、熟读、读出味道。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1)"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鼓励吕蒙求学。)
5、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6、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板
书
设
计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有位非常著名的大将关羽,一生战功显赫。可他最后一仗却遭到惨败,败走麦城,而且丢失了性命。打败他的叫吕蒙。可吕蒙在最早的时候却是个学问不高经常被人笑话的人,是什么让吕蒙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至于最后能打败关羽呢?让我们来看课文……
二简介《资治通鉴》及司马光
看课文注释①。
从书名推断一下,司马光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什么?(教师补充屏显:资,提供。治,治理国家。通,全部。鉴,鉴戒。目的是供封建统治阶级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则小故事,短小到仅仅119个字,会蕴含着什么样的让封建帝王借鉴的大道理呢?
三朗读课文,体味对话情味
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读)
1首先要读准,即要读得正确。(屏显)主要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字音、停顿)
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也来读读吧!自由练习练习。
(屏显无标点课文)大家试着看着屏幕来读。
指名读课文。
2第二步,读通,即要读得明白。(屏显)自己看看,文中一些字词句是什么意思?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当遇到阅读障碍的时候,在经过自己的一番冥思苦想之后,你有三条求助热线:一是课下24条注释;二是同组同学;三是老师。你不必举手发问,甚至可以悄悄地离开自己的位置。时间为5分钟。
屏显检测
⑴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岂:难道。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⑵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为何,怎么。
⑶归纳:
通假字:“邪”通“耶”
古今异义词:博士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被劝说者——吕蒙的变化?(讨论回答,教师板书:吴下阿蒙——刮目相看)老师想在横线上写一个字,你建议写什么?(学,读等)
读懂文章写了什么之后,再读课文,肯定不一样了!(再请同学朗读课文)
3第三步,读好,即要读出情味。(屏显)我们读书不仅要用嘴读,更要用心读。也就是说,读书时要揣摩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要真正走进作者心里,走进作品人物心里。
(1)看这句话:(屏显:初,权________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能不能根据对话内容和人物身份推测,孙权对吕蒙说话的口吻是什么,请在横线上填一个� (同学添加词语,陈述理由,反复朗读。)
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指出学习的必要性。
(2)吕蒙的反应是(屏显:蒙辞以军中多务)
同学们想象一下:吕蒙这样答复的时候,心里是怎样想的?请把这句话改写成心理活动描写。(学生改写,教师评价)
(吕蒙可能心里想,我学习没用,不学也能照样打仗等,总之,不愿学,借口推脱。)
板书:劝——辞
(3)看来“当涂掌事”的理由还远并未打动吕蒙。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番话使他改变了初衷呢?(请学生朗读。看屏幕,对照和原文的区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引导学生揣摩:“邪”后叹号表示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实际上是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孤非欲卿治经为博士。耳,有降低事情难度、缩小事物范围的意味。意思是说,你误解了,没要求你那么高,只不过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往事罢了。“孤”后如用叹号,针锋相对,语气强烈,恐怕让吕蒙下不了台。)请学生反复朗读,要读得让吕蒙口服心服。
孙权又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难怪吕蒙“乃始就学”。
板书:又劝——就学
(4)吕蒙学习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文章是以他与鲁肃之间的一番对话来表现出来的。这番对话,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品味出其中的情趣呢?能不能把这个场景表演出来呢?小组合作,有演员,有导演,试着展现出来。
(提示:就象前面分析孙吕那样,揣摩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并补充鲁肃情况〈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
(鲁肃:惊讶、情不自禁地赞叹。吕蒙:指责中带有自豪。)
板书:论议——结友
四理解主旨
想一想,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编在《资治通鉴》里呢?你从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屏显)
学生谈。(读书学习很重要)
五延伸拓展
同学们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关于读书,关于学习,你还知道哪些能够给我们有益启示的人物或者名言吗?
人物:爱因斯坦、牛顿、丑小鸭、方仲永……
名言:
六作业
假如方仲永迎面碰上了吕蒙,他们可能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呢?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
2.作品、作者介绍
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希望同学们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也能有所收获。
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出示课件,生齐读明确。
①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文意;
②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③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多层次朗读要求,讲读明确。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下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读中与大家讨论解决。(教师口述)
2.全体起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读。先交流自己画出的字词,互相质疑答疑,再小组集体朗读课文。(师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读)
3.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两个小组)
4.出示全文,教师强调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不当之处。
5.全班齐读课文
(二)读懂文意,理解内容
1.小组合作,通译全文。(起立)
2.二人小组合作,读译全文。
3.学法点拨
通过我们对文意的疏通,我们知道,我们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译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
就是,让生说(留替调补删)并出示。明确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翻译课文基本的方法。
(三)读出语气,品味语言
通过读译课文,相信大家对本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吗?(先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
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并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正所谓开卷有益。(板书:孙权劝吕蒙学鲁肃赞开卷有益)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中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析)
⑴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听录音
2.分角色朗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呢?一位同学朗读作者话,另三位上台分别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3.谈感悟
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想一想孙权三劝的魅力、吕蒙乃始就学后的变化,鲁肃的爱才、敬才,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呢?下面我们先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起立)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别人,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
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四、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变化与吕蒙的变化有何不同,对你有什么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读书,开卷有益。)
2.隔空对话
假如仲永和吕蒙穿越时空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两位同学能既兴表演一下。
3.现场劝学
学与不学,使吕蒙和仲永的结束发生了很大变化。纵观我们周围,也有些同学上课常开小差,课后时常完不成作业,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劝导他努力学习呢?
五、总结、作业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而得到鲁肃赞扬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有用的。后老师把宋代苏轼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它就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作业
1.背诵全文: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2.收集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名句、格言,写在摘抄本上。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课文。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课文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为了更好地上好这一节课,我认真研读了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广泛搜集与本课相关的教学资料,正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细致了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及能力,选用适合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在本节课教学中,根据文言文教学的需要,我选用了
1、教学思路清晰。在教学过程中,“读”贯穿课文始终。课伊始,通过“三读”(师范读、学生个人读、集体读)课文,让学生达到读准字音、读出停顿的目的`;然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让学生初步读懂文意;最后引导学生研读对话,读出语气。整节课的教学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感悟文章主旨,收到较好的效果。
2、小组合作有实效。本节课小组合作的任务是疏通文意。在课前,我对这个环节持犹豫的态度,因为我怀疑学生们的能力。但结果让我兴奋。我想,这也得益于小组合作任务明确(将个人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交全班讨论),学生有研究的目标,合作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得到落实。这个环节的效果在随后的开火车轮流译文时得到证实,这也让我享受到了丰收的喜悦。
在自信的同时,我必须冷静地思考这节课的缺失。因为这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从课堂教学的容量而言,如果以一课时教学,课堂容量偏大,如果以两课时教学,教学内容又有单簿之嫌。为了求得课堂教学的完整,思考良久,最终决定安排一课时教学。所以课堂容量偏大,课堂节奏偏快,因此导致了某些教学环节不够丰满。
教学案例
孙权劝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孙权劝学
设计要素
设 计 内 容
教学内 容分析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是培养学生简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好文本,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去,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形象地感知人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关键字词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并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比较阅读,理解《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反复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通过对比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后天学习的重大作用,勉励学生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
重点
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难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解决 办法
本文是故事性的文言文,应抓住“朗读”来进行教学,以读促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具有了一定的积累文言文的能力。搜集了有关作家、作品和相关人物孙权、吕蒙、鲁肃的资料。对本文已做了预习,能够熟练朗读。在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上有一定的难度,在理解成语上有一定的坡度。积累名言警句上可能有所欠缺。
学法指导
1、在读中体会人物的语言情味。 2、引导学生理解、探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3、指导学生学习要有所思。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借助背景资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理解、探究课文内容
1、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2、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3、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幻灯演示)。
1、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要读准字音、节奏。
3、抽读,了解学生读的情况,矫正字音、节奏。
4、引导学生分角色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等。关注学生评价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勾划出不理解的字句在班里讨论。
2、请各小组提交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3、请学生口头翻译全文
4、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多媒体显示问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2)辨析古今异义(3)翻译重点句子
5、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6、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学生进入情境
学生介绍
学生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词的读音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读
分角色读课文
并互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各组代表发言,全班一起解决
口头翻译
生回答最后归纳: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大有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生1: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生2:“学”是文章的一条线索: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
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让学生
了解作
品和作者
通过朗读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互评可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概括出故事大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研读课文,揣摩人物语言、形象
五、体验反思
六、拓展延伸
七、结课
1、组织引导学生探究(多媒体显示):
1)孙权如何以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2)吕蒙读书后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言一写的?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请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2、点拨、评价、总结。
3、组织引导学生表演课本剧
引导学生谈学习本文后的启发。
与《伤仲永》对比阅读,联系生活体验谈谈感受。
引导学生积累运用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让我们一起 多读书,读好书。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多媒体显示)
思考并回答,相互补充
查字典解释并造句
表演课本剧
生1:从吕蒙一开始不愿读书,到接受孙权的劝告,最终学有所成,我感受到读书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生2: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生3: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使自己不断得到完善。
生1: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生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3: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生4: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齐读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揣摩人物性格特点
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通过谈感受和对比阅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开卷有益的中心,引起学生感情共鸣
课外知识积累是语文资源充分利用的一个方面,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
通过名句朗读使学生进一步升华读书的重要性,从而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认真听,进入文本中的情境
教师用《三国演义》的故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通过有效的朗读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师组织学生自由朗读、抽读、分角色读并注意人物的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分角色读并互评
理解、探究课文内容
学生合作学习翻译课文并探究文意,小组代表表演课本剧并互评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翻译课文并探究文意,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
体验反思:谈学习本文后的启发,对比阅读联系生活体验谈感受。
学生谈启发并联系生活谈感受,明白开卷有益
教师引导学生谈学习本文后的启发,与《伤仲永》对比阅读,联系生活体验谈谈感受
拓展延伸:
积累运用名言警句
教师引导学生积累运用名言警句
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
结课
教师赠学生名言共勉励
学生齐读名言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 (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 (关心) 刮目相待
论议————结友 (惊赞)
教学设计评价(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绐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琅琅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力图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课本剧的表演,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
在授课的过程中,课本剧的表演学生编了两个版本,一个基本与原文的风格保持一致,另一个版本属现代创新版,这是我之前未预料到的,所以课时有些紧张。但是学生的创造性是很令人吃惊的,真正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发挥,自我创新的舞台。所以学生的预习及课本剧一定要让学生在课下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免上课造成时间紧张。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讲授、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司马光
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
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
四、整体感知
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五、课文研析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
2.作品、作者介绍
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希望同学们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也能有所收获。
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出示课件,生齐读明确。
1、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文意;
2、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3、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多层次朗读要求,讲读明确。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下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读中与大家讨论解决。(教师口述)
2.全体起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读。先交流自己画出的字词,互相质疑答疑,再小组集体朗读课文。(师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读)
3.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两个小组)
4.出示全文,教师强调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不当之处。
5.全班齐读课文
(二)读懂文意,理解内容
1.小组合作,通译全文。(起立)
2.二人小组合作,读译全文。
3.学法点拨
通过我们对文意的疏通,我们知道,我们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译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
就是,让生说(留替调补删)并出示。明确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翻译课文最基本的方法。
(三)读出语气,品味语言
1.要点归纳
通过读译课文,相信大家对本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吗?(先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
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并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正所谓开卷有益。(板书:孙权劝吕蒙学鲁肃赞开卷有益)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中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析)
⑴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听录音
2.分角色朗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呢?一位同学朗读作者话,另三位上台分别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3.谈感悟
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想一想孙权三劝的魅力、吕蒙乃始就学后的变化,鲁肃的爱才、敬才,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呢?下面我们先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起立)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别人,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
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变化与吕蒙的变化有何不同,对你有什么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读书,开卷有益。)
2.隔空对话
假如仲永和吕蒙穿越时空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两位同学能既兴表演一下。
3.现场劝学
学与不学,使吕蒙和仲永的结束发生了很大变化。纵观我们周围,也有些同学上课常开小差,课后时常完不成作业,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劝导他努力学习呢?
四、总结、作业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而得到鲁肃赞扬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有用的。最后老师把宋代苏轼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它就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作业
1.背诵全文: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2.收集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名句、格言,写在摘抄本上。
《资治通鉴》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
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
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2.导语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
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
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
大有长进。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
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
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
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
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
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
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
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
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
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当场背诵全文。
四、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
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
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
3.见往事耳
4.即更刮目相待
(二)把课文分为两段,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_____
第二段:_____
(三)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
2.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四)请用下列成语造句。
1·吴下阿蒙:____
2刮目相待:____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
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 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
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
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
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
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