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教学设计(优秀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本文是编辑为大家整编的9篇“杠杆”教学设计,仅供借鉴。

《杠杆》教学设计 篇1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九年级第十三章第四节的教材内容,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三个力和力的示意图等知识� 本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杆平衡条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三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认识杠杆和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3.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2.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3.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应用。

●过程能力目标: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学生形成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体验科学源自生活,提高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学生对杠杆这种简单机械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特别是对使用杠杆能省力有比较丰富的体验(但认识上有误区)。因此,将本节从认识杠杆这一熟悉的简单机械着手,来改观学生的感性体验,到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索学习,来深刻认识杠杆知识内涵,再到杠杆应用的理解,将知识内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熟悉到陌生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比较。

《杠杆》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第3课。在前一节课,学生初步认识了杠杆类工具,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的规律。本节课学生将通过对生活中杠杆类工具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识别和分类,认识各类杠杆的作用。

2.通过这一探究,能让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向生活迁移,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各种杠杆类工具的科学原理。

学情分析

1.生活中的杠杆并不像杠杆尺那样简单直观,不同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位置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工具,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它的三个重要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2.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本课的探究将把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引向生活实际。学生将经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分析,既能找到各类杠杆工具的三个重要位置,也能根据省力情况进行分类。

3.学生认知障碍点:夹子等杠杆工具用起来不省力,为什么还要设计这样的杠杆工具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请三个同学完成,并比一比谁先完成。

要求:(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2、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3、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4、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5、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6、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的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5、教师小结。

四、小杠称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杠杆》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的内容是力和机械。第四节“杠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杆平衡条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三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本节内容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

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铁架台,木棍,砖块,绳子,弹簧测力计,钩码,杠杆原理演示器(教材图13.4-5),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

2.出示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调动学生激情。

二、认识杠杆

用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介绍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图)。

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用上图实物,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

2.提出问题:如果将支点右移,观察l1、l2如何变化?f1又会如何变化?反之,又会怎样变化呢?(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

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参照教材图13.4-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

(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5.巩固与拓展

(1)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将两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挂在右端8cm处,则在右端20cm处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方向如何?

(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3)设问: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上拉,则读数会如何变化?

(4)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5)引导学生找出斜向上拉时,f1、f2以及l1、l2在哪里?f2与l2的乘积变了没有?比较l1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四、杠杆的应用

1.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 收渔网

(3) 天平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

省力杠杆:l1>l2,省力但费距离,如(1)

费力杠杆:l1<l2,费力但省距离,如(2) 等臂杠杆:l1=l2,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如(3)

3.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都有哪些杠杆,分别属于什么类型?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呢?

五、设计练习

阅读科学世界,思考并讨论如何算出大象的重量?

《杠杆》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二、方法与过程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

2、力臂的确定、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是阿基米德,已经两千多岁。在两千多年前,我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两千多年来,我没有将地球撬动,这是事实,这并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可是,许多爱嚼舌头的人硬说我是在吹大话,在说谎。我这个两千多岁的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委屈。今天,我请大家帮我伸冤,你们愿意吗?不管结果如何,我──阿基米德先在这谢谢大家了!

大家有信心吗?

要想帮我伸冤,实际很容易,只需弄清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可。

二、新授

(板书)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1、认识杠杆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

(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猿人移动石块

置疑: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置疑: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杆吗?

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

置疑: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

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强调力臂的画法:

找支点;

画出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线;

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的长度即是力臂。

概括为: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

用橡皮、笔、书、直尺设计一个杠杆探究支点在不同位置时动力的大小情况。

结论:动力臂越长、阻力臂越短,越省力;动力臂越短、阻力臂越长,越费力。

所以人们为了用较小的力撬大石块时,就要把支点放到离石块较近的地方,增大动力臂、减小动力。

(1)提出问题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呢?

3、杠杆的平衡条件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充分猜想,同时用橡皮、小刀、直尺、硬币等物示意给学生看,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学生可能给许多种猜想如:

①F1+L1=F2+L2

②F1/L1=F2/L2

③F1-L1=F2-L2

④F1×L1=F2×L2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以上猜想,甄别那是明显错误的猜想,如①F1+L1=F2+L2③F1-L1=F2-L2,力和力臂单位不一样是不能加减的。

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探究

②F1/L1=F2/L2

④F1×L1=F2×L2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装置中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最好能随时知道。实验探究前,应让学生充分讨论他们的探究方案。)

实验目的: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铁架台、钩码

实验步骤:

①如图,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因为这样力臂的数值在杠杆上就能直接读出或量出、)

※ 调节杠杆平衡的方法:左沉右旋 右沉左旋

②在杠杆两边挂适当钩码,并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计算两力的大小,并读出两力臂的值,将力和力臂的数值填入表中;(重复3次)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判断:在分析判断过程中有可能出现F1+L1=F2+L2的结论,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数据,找到出错的原�

(5)讨论、交流、合作

你的实验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吗?你的结论是什么?

(6)得出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板书)

4、杠杆的分类

告诉学生分类首先要制定分类原则,然后按原则分类。

无论学生怎样分类,只要符合分类原则,都应充分肯定。

5、作业设计:

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左边下倾,这时可以将杠杆右端的螺母向边旋一些,使杠杆水平平衡。

(2)实验时只有8个相同的钩码,杠杆上的点是等间距的,当在A点挂4个钩码时,则怎样挂钩码可以使杠杆水平平衡?请设计出两种方案。

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知道使用杠杆的三种情况: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及每种杠杆的特点

2.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指出它们的支点、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会确定力臂;指出属于哪一种杠杆

3.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

托盘天平(或学生天平)、案秤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知识

问:1.从上节实验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什么是杠杆的支点?

3.什么是杠杆的动力臂?

4.什么是杠杆的阻力臂?

强调动力臂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画垂线.不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

这节我们学习杠杆的应用.

板书:二、杠杆的应用

二、讲述三种杠杆

杠杆在生活中、生产中应用广泛,使用杠杆可以给我们带来方便。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把各种杠杆分为三类。

让学生阅读课本“三种杠杆”。读完后让学生说出三种杠杆和它们的特点.教师归纳后写在黑板上。

板书: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

(2)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

(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

三、分析实际的杠杆

问: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

(学生回答)

让学生逐个分析课本图13-5中的4个杠杆是哪一种杠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每个杠杆的示意图,找4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写明属哪种杠杆.其他同学在自己练习本上画.教师巡回检查.然后一起讨论4名同学在黑板上画的对不对.纠正错误,强调如何正确画力臂。

引导学生分析费力杠杆的好处:省距离.以缝纫机踏板为例.再让学生自己分析镊子。

让学生自己分析省力杠杆省了力,但要费距离.以图13-5中的橇箱盖为例。

四、天平和秤

用天平、案秤称物体,使学生认识它们是杠杆。

让学生分析它们各属于哪种杠杆。

讨论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等于被称物体质量的道理。

讨论案秤和�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略)

介绍学生阅读“我国古代的杠杆”。

《杠杆》教学设计 篇6

今天我很荣幸观摩、评析—这位最优秀的物理教师的课《杠杆》。首先我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总体感觉。

总的来说,在听完王老师的课后,自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首先我觉得这是一节成功的新授课,这节课有科学的学习方式,王老师应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参与到学生中间,适时地进行点拨;其次王老师有十分高超的教学艺术,组织、引导、合作、激励都很到位;更为重要的是我认为这节课有真实的学习过程,王老师面对的不是自己的学生,课前学生并没有做很多的准备,但是课堂上王老师凭借个人的高素质、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把学生调动得非常好,学生在整节课中学得轻松,但收获颇丰,所以这节课因为真实而美丽!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点评:

一、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课标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二、教学过程的评价

1.首先是激发兴趣引入新课。由生活中用到的弹簧测力计,老师提出用它测出大象重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习的欲望,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的学习兴趣中。

2.教学各环节的衔接自然、紧凑。整节课围绕着用弹簧测力计测大象重的问题展开,老师留下悬念,用小小测力计可以测出大象重。在认识了杠杆之后,老师设疑:古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时,为什么用杠杆可以搬动巨大的石块?从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探究,老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深入到各个小组,参与其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杠杆平衡条件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面向全体,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时间,最后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了用测力计测大象重的问题以及小白兔分萝卜的问题,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也完成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了:认识了杠杆,知道杠杆平衡条件及其应用;让学生会学了:用科学探究方法得出杠杆平衡条件;让学生爱学了:小小测力计,居然能测出大象重,物理真有用!

3.大胆创新,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在大屏幕上展示出的各种器具比如撬棒、跷跷板、钓鱼竿、抽水机的手柄等等,还自备了羊角锤、剪贴的剪子、瓶起子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而且让学生现场撬钉子、起瓶盖,通过这些设计,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4.作业设计新颖。王老师摆脱了传统的书面作业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行车上有哪些杠杆,学生会觉得作业有趣,而且让学生经历观察自行车的过程,再次认识杠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这样的作业也符合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教师素质评价

教师的学科基本功扎实,教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在找钓鱼竿的支点时,亲自演示;在介绍杠杆平衡时拿着铁棍演示转动和运动的区别,学生看一眼就都理解了),口语流畅、幽默生动,教态大方亲切,情感丰富,多媒体手段熟练(遇到突发状况不慌张,冷静处理)。

总的来说,王老师应用娴熟的教学技巧和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大家诠释了一节生动的物理课,但我还是有点儿不成熟的看法希望与大家交流,说的不足之处希望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1.板书设计稍加改动,就更完美了。这节课的难点应该是对力臂的概念的理解,它也是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个

2.在某些细节还可以再改进。

(1)大屏幕打出一些知识点时,王老。

(2)学生画完力臂时,老师问画对的举手,有些学生没举手,说明有错误,如果此时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该同学的答案,大家一起纠错,学生对力臂的画法会掌握得更好。

3.小组交流可以再多些,能更好地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

整节课,教师用时大约25分钟。在总结杠杆的定义时,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再提示,学生总结,用时2分钟,如果老师给学生1分半左右的的时间小组交流总结,可能效果会更好。在找杠杆的五要素时用时4分钟,如果教师明确目的,放手让学生来完成,相信他们也能完成得很好。总之,尽管这节课有些小的瑕疵,但瑕不掩瑜,这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杠杆》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认识杠杆

授课时间

6月18日

教学目标

1、依据生活经验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概念,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

2、经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归纳、总结出结论;3、会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分析及准备

重点:

1、平衡状态;

2、平衡状态的条件;

3、二力平衡条件及推导;

4、二力平衡条件应用。

难点:

1、平衡状态的条件的。说明;

2、二力平衡条件的推导。

本节课是力和运动关系的延伸及应用,应该是初中力学的一个核心环节,学好本节课可以加强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同时为以后的受力分析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分析出“物体受到力还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原因是讲好本节课的关键,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

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

探究教学及实验教学,实验器材由学生准备

教学预设

1、讲解中,举例时仅探讨了静止情况,而未谈到匀速直线运动情况,需改正。

2、验证二力平衡条件实验,学生设计基本分两种情况:

(1)课本20页图8.2-2,但没有定滑轮;实验时受摩擦力影响大,经分析拿出课本方案更合理,但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

(2)设计成杠杆平衡条件的验证,尽管不合理,但要肯定学生的设计,对实验的设计分析需另案处理,不宜在本节课展开。

一、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

二、平衡状态的条件:F合=0

三、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

(2)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作业:

1、总结本节课知识;

2、动手动脑学物理。

1、提问: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2、提问: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内容在实际当中会不会存在?

3、提问:实际当中有无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并举例

4、讨论:物体受到了力为什么还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引导:物体之所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因为受到了平衡力作用的缘故。

6、讲解:平衡状态

7、提问:物体怎样才能处于平衡状态?

8、例证:平衡状态条件:F合=0

9、介绍:二力平衡

10、提问:二力平衡条件?

11、实验:验证二力平衡条件(学生分组实验,按自己设计验证二力平衡条件)

12、提问:二力平衡条件有什么应用?

13、延伸:受力分析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进行受力分析;

(3)确定物体运动状态;

(4)列方程求解

1、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2、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3、使学生理解平衡状态及其原因。

4、使学生初步理解平衡状态的条件。

5、在平衡状态的基础上理解二力平衡,使问题得到简化,再提出二力平衡条件,水到渠成。

6、使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7、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7、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8、拓展学生视野,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二力平衡

一、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

二、平衡状态的条件:F合=0

三、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

(2)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评价及反思

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效果还算良好,但学生理解的深刻程度不够,须通过练习加强。

《杠杆》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二、方法与过程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

2.力臂的确定.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是阿基米德,已经两千多岁。在两千多年前,我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两千多年来,我没有将地球撬动,这是事实,这并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可是,许多爱嚼舌头的人硬说我是在吹大话,在说谎。我这个两千多岁的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委屈。今天,我请大家帮我伸冤,你们愿意吗?不管结果如何,我──阿基米德先在这谢谢大家了!

大家有信心吗?

要想帮我伸冤,实际很容易,只需弄清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可。

二、新授

(板书)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板书)1.认识杠杆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

(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猿人移动石块

置疑: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置疑: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杆吗?

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

置疑: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

(板书)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结论:动力臂越长、阻力臂越短,越省力;动力臂越短、阻力臂越长,越费力。

所以人们为了用较小的力撬大石块时,就要把支点放到离石块较近的地方,增大动力臂、减小动力。

(1)提出问题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呢?

(板书)3.杠杆的平衡条件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充分猜想,同时用橡皮、小刀、直尺、硬币等物示意给学生看,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学生可能给许多种猜想如:

①F1+L1=F2+L2 ②F1/L1=F2/L2 ③F1-L1=F2-L2 ④F1×L1=F2×L2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以上猜想,甄别那是明显错误的猜想,如①F1+L1=F2+L2 ③F1-L1=F2-L2,力和力臂单位不一样是不能加减的。

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探究②F1/L1=F2/L2 ④F1×L1=F2×L2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装置中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最好能随时知道。实验探究前,应让学生充分讨论他们的探究方案。)

实验目的: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铁架台、钩码

实验步骤:

①如图,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因为这样力臂的数值在杠杆上就能直接读出或量出.)

※ 调节杠杆平衡的方法:左沉右旋 右沉左旋

②在杠杆两边挂适当钩码,并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计算两力的大小,并读出两力臂的值,将力和力臂的数值填入表中;(重复3次)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杠杆教学设计 篇9

杠杆这节课可以有如下两种教学思路:

第一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二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上述两种思路中,您赞成哪种方法,理由是什么?谈谈您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及设计意图。

我的选择是第二种思路。

一、设计意图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是一种物理模型,杠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认识,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设计理念,并考虑学生对模型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可以先创造一个环境,让学生通过“做”来体验杠杆、认识杠杆。再通过学生熟悉的跷跷板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物理环境,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然后通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体现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提高发现式、探索式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满足他们创造的愿望,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

二、 设计思路

我是如此设计的,首先根据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来认识杠杆。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会画力臂

(4)能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根据目标和本节教材特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

力臂概念的建立,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及认识过程

要求学生课前准备:

(1)寻找生活中与杠杆相关的图片和工具,例如:各种用途的剪刀(理发剪、手术剪、手工剪、园艺剪等)、指甲剪、镊子、钳子、羊角锤、钢丝钳,螺丝刀等。

(2)绘图工具: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在几块木板上定几枚钉子,让学生讨论如何拔出木板上的钉子,提供的几种器材,找几组同学比赛来进行。看那组用的方法的最多,最省力的是哪种方法?

投影: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画面(撬棒、压水井手柄,羊角锤撬钉子),引导学生找到这些工具的共同点。在讨论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后,引出杠杆的特点: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引导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使用过哪些杠杆?进一步加深对杠杆的认识。

(通过创设学生常见的又充满趣味的情境来引出研究的内容,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启发引导,鼓励猜想。

在上面比赛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在比赛中发现有什么秘密,引导学生画出杠杆的三要素(动力,阻力,支点)。并猜想杠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省力又不费力?可能是什么原因?在这一环节中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的研究,来判断什么时候杠杆是平衡的,什么时候是不平衡的,从而认识几种不同的杠杆。

出示“小跷跷板”和天平,请学生分析出动力、阻力和支点。教师模拟跷跷板和天平实验,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投影:由此可见杠杆的平衡除了与力的有关,还与力的有关。

做推门游戏,找两个同学来推门(男同学力气大,让其作用点靠近门轴一些,女同学作用点离门轴远一些),引导讨论:为什么男同学难以取胜?交换两位同学施力的位置,(但男同学施力的方向变化)现在为什么他还难以获胜呢?

投影: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方向之外,还与力的

有关。

改变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和改变力的方向,从这两个方面都能影响杠杆平衡,猜想它们共同的物理本质是什么呢?

(再次为力臂的`知识做好铺垫)。

3、悉心辅导,设计实验。

安排学生分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主要让学生用平衡架来进行实地研究。因为平衡架是在两边各挂钩码使其平衡,学生对把平衡架的实验结果与杠杆原理联系起来有一个思维的转化过程,并且让学生找到支点、阻力和动力这三个点,充分地预测,进行实验验证,获得一组正确的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除用钩码做三次实验外,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先竖直拉,再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力臂,并板书示范力臂的画法。

讨论:在探究实验中,为什么要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

(这种设计思路,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力臂的概念,引导学生画动力臂、阻力臂,能突破难点,能卓有成效的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4、组织讨论,获得结论。

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实验结论,让学生成为“杠杆平衡条件”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后让学生将自行研究自己带来的各种类型的工具和杠杆的平衡条件,对杠杆进行分类。认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让他们找到生活中应用到杠杆原理的地方,以及为什么要应用杠杆的道理。他们对一些工具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改进方案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讨论:1、用一只弹簧测力计能测出一头大象的重吗?

2、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杆子我能撬动地球”,他的说法能实现吗?

(让学生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此环节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1、什么是杠杆?2、杠杆平衡的条件;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