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该页是可爱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的《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借鉴。
【三维目标】
1、了解“乐府”及“乐府诗”;
2、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
3、 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
4、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修书将女子赶回家。这样的悲剧在古代不足为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以得美丽的孔雀被活活拆散,美梦只有在死后才能实现。
二、解题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被誉为长诗之圣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选自南朝宋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乐府” 是西汉初年出现的掌管音乐的机构,它整理收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乐府”又分为两汉乐府和南北朝乐府。
汉乐府民歌:内容上注重写实;表现形式是杂言体和五言体,取代《诗经》的四言体和《楚辞》的骚体;写作技巧上注重人物对话、人物心理和细节描写,语言朴素生动,诗末揭示写作目的。(一) 听朗诵,总结古汉语知识
1、请注意下面字的读音
公姥 伶俜 腰襦 葳蕤 聘礼 磐石 拊掌
否泰 赍钱 踯躅 冥冥 摧藏 晻晻 仕宦
2、注意课文中重要的通假字
终老不复取 通“娶”。
箱帘六七十 通“奁
谓言无誓违 应作“愆”,愆违,过
府吏见丁宁 写做“叮咛”,嘱咐
恐此事非奇 应为“宜”,
摧藏马悲哀 同“脏”,脏腑
蒲苇纫如丝 通“韧”,柔软而结实
3、请注意加点字词的古今异义
词 语 古义 今义
共事二三年 一起生活 一同工作
汝岂得自由 自作主张 不受限制约
可怜体无比 可爱 怜悯
槌床便大怒 坐具 睡觉的器具
再拜还入户 两次 事情或行为重复,继续
自可断来信 使者,指媒人 相信,信任;信件
渠会永无缘 他 指人工开凿的水道
处分适兄意 处理 违反法律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处罚任
本自无教训 教养 失败的经验
便可作婚姻 结为亲家 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 交接 与运输有关
4、注偏义复词(有些词语两字组合在一起,只取其中一字的意义,叫偏义复词。)
可白公姥(姥) 我有亲父母(母) 昼夜勤作息(作) 我有亲父兄(兄)
逼迫兼弟兄(兄) 进退无颜仪(进) 其日牛马嘶(马)
5、请注意一词多义
谢家来贵门(辞别) 始适还家门 (出嫁)
谢 多谢后世人(告诫、告诉) 适 处分适兄意 (适合、依照)
阿母谢媒人(谢绝、拒绝) 适得府君书 (刚才)
为仲卿母所遣 介词,表被动
十七为君妇 动词,做、成为、作为
为诗云尔 动词,作、写
为 非为织作迟 介词,由于、因为
阿母为汝求 介词,替、给
始尔未为久 动词,算、算作
慎勿为妇死 介词,为了
①会不相从许 ②及时相遣归 ③相见常日稀 ④好自相扶将 ⑤儿已薄禄相
⑥嬉戏莫相忘 ⑦不得便相许 ⑧登即相许和 ⑨怅然遥相望 ⑩誓不相隔卿
相 ⑾叶叶相交通 ⑿久久莫相忘 ⒀还必相迎取 ⒁六合正相应 ⒂枝枝相覆盖
⒃蹑履相逢迎 ⒄仰头相向鸣 ⒅黄泉下相见 ⒆誓天不相负
[答案]
1、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等。有:①②④⑥⑦⑧⑨⑩⒀⒃⒆
2、 副词,表示互相,彼此。有:③⑾⑿⒁⒂⒄⒅
3、名词,相貌。有:⑤
6、请注意词性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4)形容词用作动词
A.仕宦于台 A.千万不复全
B.头上玳瑁光 B.东家有贤女
(2)名词用作状语 C.窈窕艳城郭
A.孔雀东南飞 (5)使动用法
B.手巾掩口啼 A.足以荣汝身
C.卿当日胜贵 B.以此下心意
D.理实如兄言 (6)意动用法
E.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戒之慎勿忘
(3)动词用作名词
留待作遗施
7、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为仲卿母所遣 被动句
誓天不相负 宾语前置句
君既若见录 宾语前置句
亦自缢于庭树 状语后置句
徘徊庭树下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二)再听朗诵,理清诗歌脉络
1、(1-2)序幕、开端: (1)托物起兴(起兴)
兰芝请归 (2)兰芝自诉(自诉)
(被谴)
2、(3-12)发展一: (3- 6) 仲卿劝母(求情)
夫妻誓别 (7- 8) 夫妻话别(赠物)
(别离) (9-10)拜别阿母(辞归)
(11-12)夫妇盟誓(誓别)
3、(13-21)发展二: (13)兰芝见母(伤归)
兰芝抗婚 (14-18)兰芝拒婚(拒婚)
(抗婚) (19-21)太守备婚(逼婚)
4、(22-31)高潮、结局: (22-23)忧愁制衣(迎娶)
双双殉情 (24-26)生人死别(永诀)
(殉情) (27-29)仲卿别母(别母)
(30-31)夫妻殉情(殉情)
5、(32)尾声: 告诫后人
(醒世)
(三)请学生朗读,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又是怎样的一段爱情?让我们继续学习诗歌《孔雀东南飞》。(板书课题)
二、分析鉴赏
1、分析小序部分
① 诗前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② 诗歌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A.这是托物起兴手法,引起下文。
B.兼用比,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别离失散。
C.孔雀徘徊反顾,营造缠绵、哀怨的氛围,为全市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
2、分析自请遣归
①“十三能……十六诵诗书”
——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
②“鸡鸣…夜夜…三日断五匹”
——勤劳能干。
③“大人故嫌迟”这—“故”字可以反映出哪些内容?
——既显示了焦母的异常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
④兰芝为何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遣归?
——一则不堪侮辱,二则她明白焦母的意图,深知谴归之事已无可挽回。
⑤兰芝在自请遣归的陈辞中自述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其意何在?用了一种什么手法?
——此处使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意在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教和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表现她性格刚毅的一面,宁可被休,也不忍气吞声;另一方面证明她“女行无偏斜”,婆婆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
3、请同学们齐诵“鸡鸣外欲曙”这一节,回答以下问题:
①请用此段中的两个字概括段意。
——严妆。
②兰芝为何鸡鸣欲曙即起?
——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
③打扮时为何“事事四五通”?
——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既是对焦母无言的抗议与请愿,也表现了她对爱仲卿,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
④这一段作者对刘兰芝的外貌进行描写,目的何在?
——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也为下文太守为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⑤这一节采用何种艺术手法。
——运用了夸张、渲染的手法;是突出“精妙世无双”的妆束美、容颜美、姿态美的赞美;也是对扼杀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谴责和请愿;
4、分析“拜别姑母”
① 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 这表明刘兰芝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和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使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成为无稽之谈
② 为什么兰芝在向小姑告别时“落泪连珠子”而向焦母告别不流泪?
——表现刘兰芝的善良,重情重义(对小姑)
表现刘兰芝的坚强自尊(对焦母)
5、思考:兰芝既然抗婚为什么又允婚?
——因为他对阿兄性格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兰芝殉情之意早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从写法上,这是巧妙伏笔:允婚自然引出太守豪华的备婚,便达到抬高刘兰芝的身价,加重故事的悲剧色彩。
6、太守迎娶的豪华排场对塑造兰芝形象有何作用?
——采用了夸张、渲染和反衬的手法;衬托了她的身价;显示刘兰芝不慕富贵,对爱情忠贞纯洁,突出了她“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质;喜剧场面烘托悲剧氛围,反衬兰芝的痛苦、孤独和凄凉。
7、课文两次把仲卿比作磐石,意义一样吗?
——不一样。第一次是刘兰芝说的,表现她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以此反过来责问兰芝改变初衷,表现他对爱情和誓言的忠贞。加重了悲剧色彩。
8、请分析最后一节的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分组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1、刘兰芝
形体美(足、头、腰、耳、指、口、步)
品质美(勤劳,善良,达礼)
精神美(反抗性刚强)
2、焦仲卿
(1)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忠贞)
(2)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软弱孝顺)
(3)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叛逆、外柔内刚)
3、刘兄
尖酸刻薄,冷酷无情,贪财慕势(趋炎附势)
——塑造该人物的方法:个性化的语言。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教学目的】
1、了解焦、刘爱情悲剧,封建家长制摧残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2、了解作品是如何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塑了反礼教、争自由的男女青年的艺术形象的。
3、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诵懂全诗,熟悉情节,探讨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及典型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网络教学。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朗读课文;梳理情节;学习小序及起句的作用。
【教学步骤】
〖复习旧课〗 抽查背诵《离骚》最后一段。
〖学习新课〗
导入:请大家在音乐的伴奏下,自读课前提示,以及课后有汉关乐府的知识。
(教师打开网页。展示课题、背景音乐(梁祝协奏曲)与背景图片。)
2、明确本节课的任务(见网页)
3、刚才你们听到的是什么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祝》反映的是封建社会中男女青年的悲剧爱情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我们现在就要了解到另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了。
4、语文知识
(强调:《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又称为“南北双璧)。课文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关于“汉乐府”。请看40页方框里的介绍。
五言诗起源与发展:(多媒体显示)
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乐府命名有很多种类:
一歌,如《襄阳歌》;二行,如《兵车行》;三歌行,如《短歌行》、《燕歌行》;四引,如《丹青引》;五曲,如《明妃曲》;六吟,如《梁甫吟》;七辞,如《明妃辞》;八篇,如《白马篇》;九唱,如《气出唱》,十调,如《清平调》;十一怨,如《长门怨》;十二叹,如《梦妃叹》。
5、听(网络)录音朗读,给每个自然段标明序号,思考给全诗分几部分,如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各部分。
6、讨论之后,用PPS显示:
〖情节〗
小序:一、起兴① 二、遣归② 三、逼嫁 四、殉情 五、化鸟
6、翻译小序。
问: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序)概括故事发生的时、地、人、情节,写作缘起。
7、讨论起兴的作用:
一、起兴:烘托悲剧气氛,提摄全篇,引出下文。
8、有时间就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家庭作业〗
1、翻译全诗,提出难懂的词句;
2、本诗犹如一出电视剧,请给各部分每个场面再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概括一下其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全诗词句;掌握“相”字、部分偏义复词与“自”字的用法;概括各部分每个场面的内容。
【教学步骤】
〖复习旧课〗 检查有关汉乐府及本诗有关的知识。
〖学习新课〗
1、疏通全诗词句(要求针对每段提出问题,小组竞赛);
结合概括每个场面内容
PPS:
┌请归 ┌兰芝还家
│求情 │县令遣媒
│斥子 │兰芝拒媒
二、遣归│慰妇 三、逼嫁│
│整妆 │太守遣媒
│拜别 │阿兄逼允
└密誓 └太守筹婚(铺陈排比)崐
┌备嫁 ┌对兰芝夫妇的同情
│诀别 │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四、殉情│ 五、化鸟│
│别母 │对封建制度的抗议
└殉情 └照应开头
3、掌握部分词语的用法(见PPS)
〖家庭作业〗
思考:刘兰芝与焦仲卿为什么自杀?
(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其原因;要求有理有据,根据教材及有关的背景知识来说明。要写在笔记本上,明天检查。)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讨论问题;总结课文;背诵有关段落。
【教学步骤】
〖复习旧课〗
1、检查词句知识及文学常识。
2、讨论问题:刘兰芝与焦仲卿为什么自杀? (可各抒己见)
参考: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鲁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兄不同的是:刘焦的爱情理想与这些封建教冲突,而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结合“练习”第二题及诗中人物语言谈谈刘兰芝、焦仲卿、焦母的性格特点。
先讨论,再用PPS展示:
刘兰芝:忠于爱情;聪明善良,勤劳坚强;敢于反抗封建迫害
焦仲卿:忠于爱情;有叛逆精神
焦 母:蛮横无理(封建礼教、家长制度的代表)
刘 兄:冷酷自私,趋炎附势(封建礼教、家长制度的代表)
本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PPS:〖艺术手法〗
一、构思
1、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选材)
焦刘两家对青年男女婚姻的干涉只写一家就不行。
2、起兴,化鸟
孔雀失偶起兴,鸳鸯双飞作结--民歌常用手法
二、语言
1、语言个性化; 2、铺陈、比喻
〖练习〗朗读全诗。
〖家庭作业〗 背诵有关段落(见“练习”第四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和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3)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语法。
[教学难点]:
(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如何理解结尾的“化鸟”这样的情节安排。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先播放《梁祝》的经典旋律,让学生沉浸在审美体验中。
问: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根据我国哪个民间传说创作的?(相信学生肯定能回答出来)
对,是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的民间传说创作出来的。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说到爱情,总是那么让人心动。然而,我们所知道的这些故事里,美好的爱情却总是遭遇挫折,但是,爱情的主人公都毫无例外地为追求美好的爱情而奋斗,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可见,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美好爱情的民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记录中国古代让人心碎的爱情故事的古诗——《孔雀东南飞》。这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毫不比“梁祝传说”逊色。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歌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为我们描述的凄婉的爱情世界里吧。
二、朗读课文,总体把握,熟悉故事梗概:
1、听录音
2、让学生快速阅读注释,了解大意,概括故事梗概:
教师明确: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附带一点点评: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
3、理清故事结构
要求对每一部分拟出七字格的标题,如:
兰芝忿诉自遣归——夫妻话别难分舍——刘兄相逼再婚配——相约黄泉同殉情——鸳鸯和鸣戒后人
再概括为四字格的标题,如:
兰芝遣归——夫妻誓别——兰芝抗婚——双双殉情——鸳鸯和鸣
也可以是两个字的标题,如:
自遣——誓别——抗婚——殉情——化鸟
三、学生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插入:“古风”这类诗歌的发展脉络:《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它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二、讲析课文
(一)说兴。
本诗开头两句(第一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1)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引起下文(借鸟起兴,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2)以美禽失偶来喻夫妻别离,营造了一种“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离愁别绪,渲染了缠绵哀伤的气氛。(3)孔雀之单飞,暗示夫妻之别离,奠定了全诗悲剧的感情色彩。
“兴”,是中国诗歌创作的独特手法,一般用于开头,为全文定下基础。《孔雀东南飞》即用“托物起兴”开篇:引出焦仲卿、刘兰芝这对相爱却不能相守的夫妻的悲苦命运,可谓恰当。其中的“五里”来源于古代送别之地相隔的里数,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可见小小的里数就显示了别离之难。
(二)说赋。
(1)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分析: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十三段是第二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二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九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三)说比。
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分析:“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是“比”的运用。“磐石”和“蒲苇”一坚一纫,恰到好处地表明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诗的末尾出现“鸳鸯”,它不是单纯的“比”,而是“比”的发展式“意象”。在中国宏大的文学创作中,有些比喻被反复地使用而渐渐固定下来,变成意象,当然,固定化的比喻只是诗歌意象的来源之一。如果查一下《辞海》,“鸳鸯”古称“匹鸟”,雄雌偶居然不离,不能独活,一般比喻夫妻。运用在本诗,“鸳鸯”正象征着焦、刘二人至死不离的爱情。
由此可引发生一些联想:《梁祝》的化蝶,蝶是经过蛹的蜕变,经过痛苦的挣扎才获得在花间翩翩起舞的自由的,梁山伯、祝英台也只有经过生死的磨难才能拥有相爱的自由。
白居易的《长恨歌》(叙事诗的顶峰之作)中的两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比翼鸟”传说中此鸟一目一翼,不比则不能飞。“连理枝”是一种不同根但其枝干连生在一起的草木。它们都用来比喻夫妻。唐明皇与杨贵妃,一个是龙种,一个来自民间,前半生不相关,后半生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备课说明:以上环节的兴奋点在于前面所学的《诗经》赋比兴手法的复习与运用,做到概念清晰后,学生发现自己能运用概念赏析其他诗歌,这是最让人自豪。)
(四)讨论: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离骚》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分析: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结尾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话剖析人物形象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也可见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果断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镇定,庄重(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思考:你认为这样一位“精妙世无双”的女子遭弃的原因是什么?
a、专断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b、无子说:共事二三年。
c、门第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仪礼·丧服》说:“七出者,无子,一也;淫泆,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亦作“七去”。
就是:不孕无子、红杏出墙、不孝父母、饶舌多话、偷盗行窃、妒忌无量、身患恶疾。
2、焦仲卿:这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忠于爱情,忍辱负重,据谨懦弱,胆小怕事,但又有一定叛逆精神。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对爱情坚贞不逾。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懦弱,胆小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思考:能不能让他俩殉情的先后顺序颠倒一下,让仲卿先“自挂东南枝”,然后,再让兰芝“举身赴清池”?
a、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诚与坚强
b、焦仲卿对爱情与母亲的顾虑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小结: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二、分析本文在诗歌语言方面的特点:
1、诗歌语言的含蓄美
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美,它简练的诗句通过激发读者的想象把直白的语言难以尽传的情意巧妙地融化在读者的心中,可谓“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因此,诗歌的创作者在运用“赋”繁笔的同时必须更好地使用简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用有限的语言激发无限想象的目的,充分体现诗歌语言的含蓄美。
可以以刘兰芝归家一段为例: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刘兰芝被休在东汉时期的一个普通家庭里是震惊全家的事。但诗歌对刘兰芝的各方面找写都非常简约,如动作描写仅有两个字“进退”、神态描写三个字“无颜仪:、心理描写简练到一个字“惭”、辩解的话仅有一句。这简约的语言背后是刘兰芝复杂、矛盾的情感世界,你能通过你的想象,根据这些字句扩展、补充情节吗?(也可针对刘母想象。)
(备课说明:本节课的兴奋点在于把高中的想象思维训练放入诗歌的鉴赏之中。课堂的实际效果非常好,学生想象力异常丰富,例如:有的同学想象在刘兰芝进门时,十三岁到十七岁的美好的少女生活闪回在眼前,与现在相比,更觉凄苦;有的想象乌鸦报忧,添加水井勾起刘兰芝自绝之心,以示无颜面回家;有的增加刘兄的言行,表现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无情的观念,刘兰芝无家可归的现状更令人同情等等。)
2、委婉灵活的五言诗体
《孔雀东南飞》产生于东汉,当时诗歌的字数正由四言向五言发展,《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人们运用五言写作的能力得到了完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也是五言叙事诗的代表作),流畅地运用五言写作353句(1765字)的叙事长诗更是奇迹。五言仅此四言多一字,它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不妨做一次小练习。朗读第二段,请你从每一句中删去一个字,王言变四言,但整段含义不变。
原段落为:“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全段可修改如下:
“十三织素,十四裁衣,十五箜篌,十六诗书。十七为妇,心中苦悲。君为府吏,守节不移,妾留空房,相见日稀。鸡鸣机织,夜夜不息。三日五匹,大人嫌迟。非为织迟,君妇难为!妾不堪使,徒留无施,可白公姥,及时遣归。”
五言变为四言,内容完整,语言凝炼,语音朗读呈“二二”分配,如果用一个字挤入这种板块式的结构中,那么就呈现出“二二一”“二一二”“二一一一”的灵活的样式,有了波澜,并使语音得到延宕,更显委婉。在这里,更符合温柔、善良的刘兰芝的委屈的诉说。
与五言相比较,七言更见长于抒情。以李商隐的《无题》为例:“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改为四言:“见难别难,东风花残。春蚕比尽,蜡炬泪干。”一唱三叹的韵味荡然无存。
板书:
四言凝炼整齐五言灵活委婉七言抒情味浓一唱三叹
(备课说明:本节课的兴奋点在于改诗,体会委婉灵活的五言诗体是一件抽象的事,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改诗,蕴含创造的意味,学生乐意做;抽字改诗,简单易做,学生也做得好。)
三、高考活用:一首《孔雀东南飞》年年有人翻新篇
孔雀东南飞
江苏一考生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五岁进小学,九岁入省中,十五游南大,二十研究生。此生条件好,工作不愁找。东家婆也夸,西家婶也赞。姐弟笑盈盈,父母乐呵呵!”好事人相承,传遍南京城。
父母笑口开:“咱娃是块宝,样貌长得好。学习成绩棒,奖状没处放。工作随你挑,美女随你找。”
此生脾气牛,心志过云头。堂上启父母:“儿子体质娇,犹需多煅造。家中条件好,滴滴父母汗;儿子要独立,想吃自己饭。”
父母大张口,婆婶都曰奇,姐弟不作声,外人只相疑。父母无奈何,只得随儿意:“孩儿已长成,应该靠自身。独立也可以,不出南京门!”
此生不乐意,以背对双亲:“二老误儿意。儿子想独立,立志去西北。国家政策好,西部旺气开。儿子肯吃苦,一定能成材。”
“西部大开发?”二老心相疑,万分不乐意。东边招大娘,西边请阿婆,南边望二爷,北边喊三叔,亲戚聚一堂,都为此儿忙。
二爷开尊口:“西部有啥好?环境太恶劣,困难一重重。我去十五年,归来两袖风!”
大娘也帮腔:“小子相貌好,潘安比不了,人品没得说,城中很难找。又是研究生,还愁没人要?”
此生意志坚,就是不松口。任凭谁来说,就是不回头。
不是此生倔,而是心高远。他对大家说:“大爷大娘们,叔叔婶婶们,城中安乐窝,小子并不爱。国家搞建设,急急要人才。我想去西部,越想越应该。东西是一家,都属大中华。东部要发达,西部不能差;如果差距大,国家就要垮。套用鲁迅话:我不建西部,谁来建设她!中华要腾飞,建设是关键。孩儿意志坚,长辈壮我行!”
众人听此言,倍感心灵撼。此子之选择,令人心底叹。心灵之选择,实在不简单。众人支持他,西部去登攀。孔雀向西飞,今朝更好看。
【简评】
这是2002年一位考生的考场作文。面对话题“心灵的选择”,他大胆地模仿《孔雀东南飞》,写出了一首乐府诗。他把一位立志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青年作为叙事诗的中心人物,在与家人、亲戚的矛盾冲突中展示其“心灵的选择”。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显示了这位考生的才智,但一般学生不宜仿效。
四、课堂练习:对下联
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
坚若磐石,痴仲卿违母缢庭树
五、歌曲欣赏:听屠洪刚的歌曲《孔雀东南飞》)
六、结束语
从《卫风。氓》中的弃妇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曹禺的戏剧《雷雨》中侍萍的怨愤,从刘兰芝的自赴清池到巴金《家》中鸣凤之死,无不呐喊出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对爱情自由的向往。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美好的时代,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再也不受封建礼教及家长制的羁绊,我们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时代,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问题预设:
为什么刘兰芝离婚后还能风光再嫁?
资料分享:
汉代对于妇女再嫁,亦与后世不同。汉代出现数位皇太后如汉文帝之母薄姬、汉武帝之母王姬都是再嫁之身,堂而皇之地做国母,无人以为异。女子再嫁三嫁,亦是不绝于书。据称,嫁人次数最高者大约是宰相陈平的妻子,嫁给陈平已经是她的第五次婚姻,这亦是令后人吃惊的一个例子。
(《中国历史上的执政太后:女人天下》作者:蒋胜男华东师大出版社)
汉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妇女的地位进一步滑落,表现在婚姻恋爱上,就是其自由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限制。但是,汉代妇女还未完全脱离社会生产领域,贞节观念也未形成习俗禁锢她们的心灵,加上汉代距原始社会尚近,原始古风尤存,使她们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自由。她们可以自择夫婿,可以离婚、再嫁,甚至婚外恋也不受时人严厉非议。可见,汉代妇女具有比后世更多的婚恋自由。
贾丽英《浅析汉代妇女的婚恋自由》(《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当时的成文法律没有明确地限制妇女再嫁。而实际生活中,妇女再婚的现象屡见不鲜。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后,看上了有妇之夫宋弘,光武帝亲自替她作说客。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蔡琰(蔡文姬),先嫁河东卫中道、被掳入匈奴后与左贤王成亲,并生有子女,归汉后又嫁与董祀,先后改嫁两次。这样的身世并没有成为她一生的污点,相反她由于传奇的经历和文学上的才华被南朝人范晔收入了《后汉书。列女传》。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法律透视》
[教学目标 ] A、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
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B、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
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C、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
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D、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 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 ] 教学目标 B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 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概念略。举例:《上邪》《战城南》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见二)
2、铺陈排比的手法;
3、起兴和尾声
四、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
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
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五、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同情)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没有约束)
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罚)
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的)
六、归纳“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参见有关资料与练习。
七、作业 布置:
1、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2、课后练习二三题;
3、《知识与能力训练》
八、教学后记
(欧阳宇)
[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
2、理清文章结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
3、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体味诗歌的悲剧意蕴。
一、导入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
《上邪》(苍天啊)一位女子痴迷而挚烈的爱情誓言。(两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
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
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永隔天河、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白娘子与许仙
顽强的生命可以摆脱精神枷锁。只要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会实现。
今天我们就来说下发生在两汉时期的一段凄惨而又悲壮的爱情故事,它就是孔雀东南飞。
二、解题
1、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2、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3)。《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3、基础知识
1、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
2、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三、课文把握
1、诗歌结构:
层次章节标题情节段落
起兴首句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兰芝自诉开端
第二部分“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一)
第三部分“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发展(二)
第四部分“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高潮
第五部分最后一节化鸟双飞尾声
四、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4、欣赏铺陈、排比、比兴的艺术手法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横的铺陈如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5、总结
本诗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际。作者否定了一切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后无沦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听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相关章节。
2.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