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四 首优秀11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诗四首】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5.山水田园诗四首
课文剖析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边,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了几分乡愁。移舟:靠岸。泊:停船过夜。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客:诗人自指。]
这一句点了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这句写了诗人欣赏景物的心情。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情投意合。江清:指平静的江面。月:指江中的月影。]
三、四句并列写景,但有时间先后之分。“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舟所见:原野空旷,天空在与地平线相接的地方从树梢顶上倾斜下去。“江清月近人”,表明时已夜晚,明月在天,倒影在水中,诗人于船上俯视江水,看见月亮是如此之近。这两句一写远眺,一写近观,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
名家赏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也。(清张谦宜《幺见斋诗谈》,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
孟浩然诗云“江清月近人”,杜陵云“江月去人只数尺”,“子美视浩然为前辈,岂祖述而敷衍之耶?浩然之句浑涵,子美之句精工”。(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版)
“低”字从“旷”字生出,“近”字从“清”字生出。野惟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惟清,故觉月近于人。清旷极矣。烟际泊宿,恍置身于海角天涯、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弥觉家乡之远,故云“客愁新”也。下两句不是写景,有“愁”字在内。
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终南:终南山。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
前两句写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看到它的北面山形秀美,积雪高高覆盖在上面,如同漂浮在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林表:林外。霁(jì)色:雪停后的日光。]
后两句中,“林表明霁色”,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相辉映,一片明亮。“城中增暮寒”,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又临黄昏,“日暮天寒”非常自然。可见结句写实之妙,结得确实“意尽”。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众人都把贫贱看成耻辱,所以都互相高攀富贵人家。我自己胸怀坦荡,爱好渔猎的闲适生活。相与:互相。尚:崇尚,指高攀。膏腴:富贵人家。畋渔:打猎捕鱼。]
前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写自己隐居的志向。世人都追逐荣华富贵而以贫贱为耻,而我却胸怀坦荡,爱好渔猎的闲适生活。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山林、河泽有时昏暗不正常而不适宜渔猎,就回到家里暂且闲居一段时间。满园里种满了葵花、藿草,桑树、榆树绕屋而生。连飞禽都与我相熟,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聚集在我的屋宇。晦暝:昏暗。]
这六句具体写田园生活所乐之处。天气不好时,就闲居在家。家里的环境充满农家风情,让诗人感到非常悠闲。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地方官府不要来打扰我的悠闲生活。我每日与酒相伴,怀着傲世而看透尘世之心,打算在终南山中终老此生。优游:生活悠闲。兀然:傲然。]
最后四句的明志之语,表达了诗人以酒为伴而与南山终老的愿望。
游终南山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终南山高大得像塞满了天地一样,早上太阳、晚上月亮都出在石头上。夜晚来临后,高峰上还是风景明朗,深谷里大白天却一片幽暗、天不亮。南山:指终南山。留景:残留着阳光。景,日光。]
前四句写游终南山所见的奇景。终南山虽高大,但还没有高大到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地步,此处以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身处深山的独特感受。仰望,山与天接;环视,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看不到山外尚有何空间。“日”、“月”并提,并非写日月并“生”,而是诗人在山中游玩多日,仰望看日出、看月升,先是露出半轮,然后再冉冉升起,看起来确实似从山石中“生”出。这一“生”字,“险”而不“怪”,唐诗中有“海上生明月”“海日生残夜”“四更山吐月”等,但孟郊此句太“硬”,无这几句中所表现出的情韵。接下来,“高峰夜留景”,“夜”与“景”(日光)应不能同时出现,诗人却写在一起,确有“奇”的感觉,但仔细分析,诗人不过是说山下已是不见阳光的夜幕之时,终南山的高峰上尚有落日的余晖。“深谷昼未明”,写终南山千岩万壑,高低悬殊,高处已是白昼,低处尚阴暗无光。与王维写终南山句“阴晴众壑殊”应是同义。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大山中正不偏、山中人正直不诳,险峻山路在他们心中也平坦康庄。中:正。]
这两句,抒发自己在山中游玩的感受。“中”与“正”同义,山“居中”无偏,人“正”而不邪,由山及人,运用类比方法,抒发诗人对山及人的赞颂之情。“险”与“平”义相反,因为人“正”,所以路再“险”,心态仍是“平”的。这是以“路险”反衬出诗人心地平坦。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青松、翠柏的枝叶在长风中起波浪,散漫在千沟万壑间响起涛声清旷。长风:吹得远、持续得久的风。壑:沟,山沟。]
这两句写山风的威力惊人。山高风厉,长风过处,千柏万松的枝叶都向一个方向倾斜,可见“驱”的力量。声音本是无形无色的,如何“拂”呢?因为长风过处,叶叶飘拂,声音自然发出。这里就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了,既能看见万壑松涛,又能听见万壑清风。
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我因此悔恨自己白作一个读书郎,到头来无非是天天在虚名中彷徨。朝朝:天天。]
结句两句,颇有言外之意,即对山中的景物如此热爱,自己和山林又是如此投缘,对世上的繁文缛节、功名利禄看得就淡了,“悔读书”(后悔走读书从仕之路)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名家赏评 盘空出硬语。《出峡》诗有“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句,同一奇险。(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奇语横出,结有玄想。(明唐汝洵《唐诗解》,河北大学出版社XX年校点本)
此诗章法老练,意境不凡,和王维《终南山》诗相比,各有独到。(镌仲联语。《中国所代薯名文举家评俜》,东新育出版社1983年版)
结构巧解
《宿建德江》
前两句写诗人停泊在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借景抒情,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终南望余雪》
前两句写在长安眺望终南山,后两句写林表的“霁色”,因余雪而增“明”,城中的“暮寒”因雪消而更烈。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前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写自己隐居的志向。中间六句具体写田园生活所乐之处。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以酒为伴而与南山终老的愿望。
《游终南山》
前四句写游终南山所见的奇景,然后抒发自己在山中游玩的感受,接着写山风的威力惊人,结句两句,写诗人对世上的繁文缛节、功名利禄看淡了。
终南山奇景→游玩感受 反衬
写作特色
《宿建德江》
情景相生、思与境谐
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至沓来,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上让我们见到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上见不到而应该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正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是的,这“宿”而“未宿”,不正意味深长地表现出“日暮客愁新”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终南望余雪》
炼字精准
这首诗炼字精准。“浮”: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那么只能是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望去才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霁”“明”:霁,指雨雪初停后的阳光;明,此处用为动词,染亮。诗说“林表”之上有阳光,而不说林中、林下,也不说山脚、山腰,是因为只有在终南山高处才有阳光,表明已是西山衔日,林表上的日光正是落日的余晖,既染亮了林表,当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于是便带出了结句中的“暮”字。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白描手法
这首诗写诗人置身田园之中平和、恬淡的心态,诗风质朴、自然。运用了白描的表现方法。
《游终南山》
硬语盘空,险语惊人
硬语盘空,险语惊人,奇出意表。孟郊诗的这些独特风格,在这首诗里得到了突出表现;诗中的含蓄美值得品味。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种直观感受是诗人身处终南山中,山之深幽使得仰望之际,真的觉得天地间只有终南山。日和月缓慢升起时,真的如同从石上“生”出一般,给人以鲜明之感。抒情直言,不讲究委婉、含蓄。如“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直言快语,情感表露无遗。韩愈《荐士》“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正是说孟郊诗的特色。
主旨探究
对这几首诗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宿建德江》
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羁旅愁思。
《终南望余雪》
这首诗写在长安城中眺望终南山积雪景象,表现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感怀。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1.此诗写自己归隐田园之乐。
2.此诗描写安静、淳朴的农村生活,抒发爱好闲适、向往隐逸的情怀。
《游终南山》
1.这首诗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怪之景,表达诗人归隐山林、淡泊名利的情志。
2.这首诗描写终南山的巍峨、高峻,并通过对深山之中的人和景的具体描绘,渲染其脱俗的环境氛围,从而表达出自己的高洁情怀。
对这几首诗的主旨你是怎么看的呢?
教学目标 :
1.理解诗中多种意象所表达献身祖国的愿望和不同角度所揭示热爱秋天风光的感情。
2.掌握诗行间意象转换和诗意跳跃的朗读节奏,以表达全诗的主旨和各节的要义。
教学重难点: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并占优势的艺术想象对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意象叠加和意象特征强化二者对表达主体感情的作用。
2.《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中的比喻使主体自我能投入客体现实,把人与自然的哲理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通过贯穿教学过程 的、由浅人深的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与诗人建立心理桥梁,取得感情共鸣,进而在理性认识指导下,提高朗读质量。这是一个心理与认识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教学设计:
关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教学构想
1.理顺逻辑层次:在预习中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捕捉感情基调后,认识全诗四小节的逻辑结构——长期的贫困,痛苦的希望,绯红的黎明,无私的奉献。
2.感知意象特征:
意象在本诗中具有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的特殊意义,所以,要把每一个意象都从这个高度给以解释,从而对这个高度的理解也具体起来。例如第一节的第一个意象“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树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中的“我”既是“你”祖国这个客观实体相对的主观自我,即“我”只是祖国田野河边的破旧的老水车,但是,老水车数百年来一直同一样落后破旧的纺纱机那样纺着疲惫的、喑哑低沉的歌,岂不又是我们贫困落后的祖国的代表?这样,祖国落后的历史便成了诗人自我的组成部分。这种写法是跟那些被歌颂的祖国是一方、作为歌颂者的诗人是另一方的写法有着明显的不同的。
又如第二节在思想内容上稍增亮色,写出“我”是祖国“痛苦的希望”时,便把“我”也是把“祖国”比喻成另一个意象:“是‘飞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抻)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既古老落后依旧,又有花朵落到地面之可能,即“我”也新生,祖国也新生的希望在前。
上面两节的意象,为了突出特征,加了许多定语,限制其外延,深化其内涵。而第三节的意象,虽然从分号来看,有五个之多,但是,何尝不能从博喻的角度来说明“这一个一簇新的理想”,即一改它的抽象为生动的具体:“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就是从因袭的框框中突破,“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就是承受着沉重的、历史重担的压迫的新生力量正在穿透一切障碍,“挂着眼泪的笑涡”就是黑夜迷路中看到前面灯光的喜悦与信心,“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就是为了正前方的理想而开展一场跟时间比速度的赛跑,“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就是漫漫长夜已是尽头、曙光已在涌动、理想的红日就要眺出来了!——在这里,不但多角度地展示了祖国作为理想的化身的威力,而且有层次地从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的合而为一递进到主体自我占优势,从而使感情的抒发更有深度与力度。
在第三节中,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都服从于也服务于“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簇新的理想”的构思铺排。“簇新的理想”既是“你”的所有,也是“我”的所在:胚芽、笑涡属于“你”,但是,胚芽、笑涡就是“我”,所以,“我”是属于“你”的,这是第一层次;起跑线、黎明就是“我”,“我”就是“你”——祖国啊!这是第二层次。这样,祖国的理想、前途、一切,就是“我”的理想、前途、一切,“我”和祖国就是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我”甚至在主客合一中占了更可抒情的优势。
在第四节,这种联系和优势又有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明确,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堤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就把“我”和“你”的关系说得更为形象与哲理了:“我”是“你’的一切中的“一”,又是“你”的“一”的一切。就前者而言,“我”只是“整体”中的一个“个别”;就后者而言,“我”又是所有“个别”汇集而成的“整体”。正因为这样,下面又可以通过两个意象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或者简直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地写出了“我”或者说“祖国”怎样从苦难的历史的“迷惘”中走向对前途的“深思”,而且随着实践的深入掀起了“沸腾”的思绪和情潮,另一方面,所有“个别”的奉献换取了“整体”的富饶、荣光和自由。
综上所述,我们在感知意象特征的基础上已各有重点地理解了各节诗组的思想重点与艺术特色,从中可以而且应该把握朗读的节奏,处理好语调、音量和重音问题了。
3.理解“意象叠加”的好处,激活想象思维
上文“感知意象特征”是解决诗中的意象特征“是什么”的问题,这里主要解决意象“为什么”叠加的问题,而在学生的想象思维被激活以后,又有一个在诗歌朗读甚至在诗歌创作中“怎么样”强化意象的研究性课题需要我们去深入钻研。
在第一节,老水车和歌所显示的落后与疲惫,矿灯和隧洞所显示的艰辛与缓慢,稻穗和路基所显示的贫瘠与破败,纤绳和臂膊所显示的痛苦与抗争——这一系列相同性质的意象的叠加,加深了我们对祖国落后、贫穷、破败和对劳动人民艰辛、痛苦、抗争的感受,尤其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这个意象把受苦受难但又顽强不屈的祖国母亲的形象浮雕在我们眼前,我们感同身受,我们奋起捍卫,我们怎么会不愿化身为祖国的希望啊!
于是,通过第二节的过渡,在第三节又以叠加的意象表明我们作为祖国的“簇新的理想”的代表,一定会冲破“思想的牢笼”茁壮成长,在不断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上,接好、也传好革命接力棒,去迎接一轮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这样,簇新的理想就同簇新的现实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千秋万代,生生不息。
这样,在第四节,就由对消极现象的感觉(“迷惘”)向思维的深度(“深思”)和情感的飞跃(“沸腾”)发展了,同时,这种思维和情感的交融,又化为对自己责任的认识,化为为祖国献身的精神。诗人的情感和思维的层次就是如此递进的。
而当我们反复吟咏、朗读之中逐步加深对意象叠加作用的理解并摸索到诗作情感隧洞之轨迹的时候,我们的想象思维也被大量激活,而且跃跃欲试起来。
关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教学构想
1.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之间的分——合——分
本诗开头两句“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是把“我”和“秋天”二者分开来的,即“我”是“秋天”的歌颂者、欣赏者。但是,自从介入比喻“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以后,“我”便同秋天这条河流交融在一起了。当然,这种交融与上一首舒婷的诗不同,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地合而为一,而是旨在让“我”投入于河流之中,静静地沐浴,直到让河流把“我”洗黑,培育“我”成熟,旨在构成这个想象中的意象,以完成诗意的主题。而这时,“我”和秋天的风光又分开来了,以便与本诗的开头照应。由此可见,这种主客两体的分合关系使结构既活泼又严谨。
2.通过设喻来创造意象的抒情作用
本诗是通过设喻——“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来打开抒情的闸门的。诗人把“秋天”比作“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既与前面的诗句相联系,由秋天的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使人想象到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的历史的长度与厚度,又与后面的诗句相衔接,由自然创造出来的人沐浴其中的意象使人感悟到这条河流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又是“当土地召唤我去收割的时候”的大自然所特有的风光:既然秋天是一条河,那么,在秋阳高照的时候,它已经被太阳“翻晒”一过,所谓“翻晒”,就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我”既然置身于秋光之中,这时便自然地投入这条河流之中,或者说让河流在“我”身躯上流淌,直至把“我”洗黑。——在这里,又萌生出无限的童趣来:“我”被受阳光翻晒、过滤、检验过的河水洗黑的过程,实际上是被涤荡、净化,使自己成长、成熟的过程;成熟后又被河水巨大的冲击力“抛”到地上,这时“我”又得到了一个仰望秋天的机会——啊!金黄的稻德在鳞次栉比的“屋顶”上泛着光芒。这是“我”躺在地上看到的,自己突然得到了一个新的视角!
所有这一切,都是由创造意象而得以开发的抒情资源。
3.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使人与自然的哲理形象化
本诗在生动而诙谐的抒情以后,又深入到理性的认识:“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从意象的创造可知,秋天这条河流是无边无际的,但是,秋天确实告诉我们许多有关人和自然的哲理,那么,就让这些优美的思想作为河流的两岸吧。“两岸”其实可以理解为秋天的河流中的哲理沉淀所在。
你看,秋天的风光就是大自然中水、土、阳光三者导演出来的生动奇特的活剧。在这里,河流日夜流淌,阳光普照,庄稼在田野上生生不息:古老与新生相互映衬,深沉与稚嫩前后参照,斑斓与纯一互为表里,耕耘与收获循环往复,洗黑的身子与金黄的屋顶各异其趣,种子的遗忘与秋天的存在适成对照。——正因为这样,“我”要长时间地欣赏与咀嚼,欣赏“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咀嚼它与人类同步而进、与时代同步而行的哲理。
在上述三点教学构想中,要随时辅之以朗读指导,使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朗读感情的处理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抒情式的朗读习得思想,把握内容,驾驭主题,熟练朗读技能。
教案示例 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计思想:
海子是卓越的,这是有目共睹的。学生限于年龄阅历,不能充分理解海子,但教师有责任让他们知道海子,尽管本诗被定为自读课。
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认识海子、了解海子、研读海子。涉及内容不是很多,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例,他们会更多地去阅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 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 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 :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六、板书设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告诉亲人 每一个人
幸福 关心粮食和蔬菜 给山、河取名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祝福陌生人
教案示例2
《山民》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领会诗歌蕴藏的对传统封闭文化的批判以及对真正思想解放的呼唤。
(2)品读本诗平淡直白的语言,了解纯客观的叙述性的口语特点。
教学重点:诗歌表达的深刻而丰富的哲理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领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手段:诵读法、比较法
设计思想:
《山民》这首诗的表现形式是富有个性的,这种形式的理解对中学生来讲是有难度的,因为他们很可能会浮于诗歌表面的粗略接受。如此,就不能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哲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运用反复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诗的独特表现形式,通过拓展阅读来加深对本诗深刻内涵的理解领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喜欢山吗?山对于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们是新鲜的、有魅力的,但对一个长年生活在山中的人本讲,感觉却并非如此,让我们来看看韩东所写的《山民》如何表达对山的感觉。。
二、品读学习《山民》
1.教师诵读诗歌,学生思考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形象的一个山民?
明确:一个向往山外边的生活,但又仅仅是想,从未付诸行动的山民。
2.学生诵读诗歌,思考山民为什么向往山外边的生活?
明确:“他”知道山外边有“海”,“他”朦胧地感觉到山的沉闷,他有改变生活环境的愿望。
3.再读诗歌,思考山民最终也没有离开山,而只是遗憾,“他”遗憾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遗憾?
明确:山民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而“他”的想法是自己可以带着老婆上路,儿子、儿子的儿子们终会有一天走到大海边。可是“他”空有好的想法,却没有行动。“他”的遗憾让我们为“他”产生遗憾,“他”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孩子们的祖先,“他”只想不做,也为孩子们造成了遗憾,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山民是一个很难突破自己固定思维的人,而这样就限制了“他”的发展,留下了遗憾。
4.这首诗发表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
5.这首诗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请具体分析。
明确:本诗语言平淡直白,通篇叙述是纯客观的,句式单调没有任何描写性的语言,也没有任何直抒胸臆的表达。这样的语言恰恰合于诗歌内容的沉闷,起到了加重这种感觉的作用。
三、拓展学习
1. 以《〈宽容〉序言》中的守旧老人与《山民》中的山民相比较,谈出个人的理解。
2. 品读王家新《在山那边》,比较两首诗塑造的不同的山民形象。
四、小结
五、作业 :
结合《山民》一诗,分析自身存在的“山民意识”,完成400字左右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
山 民
韩东
山 海
“想”“遗憾”
批判传统文化的封闭
呼唤真正的思想解放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领略自然之美,认识人类创造的永恒。
(2)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语言的质朴流畅。
(3)分析诗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本诗深厚凝重的意蕴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计思想:《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用语质朴平和,但蕴涵的内容十分丰富,引导学生真正认识这首诗表达的内容,需要借助一些手段。在课堂学习前请学生寻找关于秋的诗歌,从意象入手,比较鉴赏写秋的诗歌。这样,一方面在比较中认识理解了《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表达内容,在具体的学习中了解运用了比较学习法;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多姿多彩的秋景展示)许多人都为这多姿多彩的秋景所陶醉,写下了无数咏秋的佳作。你了解哪些这方面的作品,请介绍给同学们。
(2)学生诵读自己寻到的关于秋的诗作。
二、 诵读诗歌
1.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教师的发音、断句及情绪表达。
2. 学生朗读,教师结合具体朗读情况作指导。
三、 分析诗歌
1、请从意象的选择运用上入手,分析比较你寻到的秋之诗作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区别。
明确:《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以“河流”为中心意象,鲜明集中。
2、请分析比较你寻到的秋之诗作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主题内涵的区别。
明确:《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思想意蕴深厚,它不仅仅歌咏作为自然的秋之永恒,表达了自己对秋的热爱,更在诗中表达出人类创造永恒的信心。
3、同桌之间朗读各自寻到的诗作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比较它们语言表达之间的区别。
明确:《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语言质朴流畅。语言没有夸饰,如开篇“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就深刻地表达出秋之永恒,自己深深热爱着秋天的风光。语言流畅自然,如“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语言优美抒情地道出面对人类个体生命渺小与自然永恒矛盾的坦然。
四、诵读诗歌并小结
五、作业
1、或分析意象、或分析语言、或分析主题,比较你寻到的诗作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区别。
2、课外阅读梁小斌的诗作《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等。
六、板书设计: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梁小斌
主题:自然永恒美丽
人类创造永恒美丽
语言:质朴流畅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并学习诗人热爱祖国的激越情感
(2)分析诗歌以平凡而新颖的意象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3)学习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经历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手段:比较法、启发法
设计思想:本课从相同题材诗歌的比较入手开始分析,意在突出本诗的情感发展脉络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点。同时,如何解析朦胧诗的朦胧,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诗歌的特点,学会分析鉴赏这样的诗歌,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即从分析本诗意象的象征意义。另外,本堂课的学习重在对学生启发引导,引导他们读更多的诗歌作品。
一、导入 :
1.你知道现代诗与当代诗怎样划分吗?
2.明确以49年为界,并顺势讲述当代诗的发展状况。(解放初期——十年浩劫——百花争鸣;“四五天安门诗抄”;朦胧诗派;当今的流派纷呈。)
3.朦胧诗人强调诗人的主观感觉世界,大量采用虚写法,使诗由具体变得抽象,追求诗的内在旋律;选用奇特的意象,打破时空秩序,捕捉瞬间感受,运用跳跃性的结构,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让人读起来不那么明晰易懂。他们的代表有舒婷、顾城、北岛等人。
二、诵读:
1.引导学生以本诗比较《我爱这土地》和《赞美》,体会它们内容风格的区别。
2.导读:三者均情感挚烈。但《我爱这土地》低沉而一气呵成,《赞美》意象繁复而情绪复杂,较《我爱这土地》情感高昂。本诗前二节情绪低沉,后文则高昂激越,情感更富有变化。
3.学生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而给予指导。
三、分析诗歌:
1.你读诗歌的第一节有什么感觉?感觉源自意象,“老水车”、“矿灯”分别会出现在哪能里,它们可能会象征着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明确:“老水车”、“矿灯”会出现在乡村与厂矿。“破旧”的修饰加重了“老水车”的不堪状况,但它“数百年”来没有停止地“疲惫”地工作。由此,中国农业的窘迫艰难显现一斑。“矿灯”是用来照明的,但“熏黑”的它能做什么,可在这里,它仍用来照明,“照你在历史的隧道里蜗行摸索”,几个修饰的运用,从多个角度表现了“你”的艰难、沉重,这恰正是中国工业的写照。“稻穗”、“路基”分别强调各自所指,“干瘪”、“失修”的修饰则表明了收获的空洞、贫困的程度。“驳船”是一种船的称呼,也不妨理解为班驳的船。“淤滩”是河滩,“淤”的修饰自然紧紧困住了船,如何挣脱这困境?“——祖国啊!”灾难深重的祖国、贫困的祖国啊!这呼喊是痛苦的呼喊。
2.这首诗的第一节颇像《赞美》的第一节,舒婷会怎样把握下面内容呢?
明确:她会如同穆旦一样写希望,可如何行文呢?仍去寻找一个农夫吗?不,舒婷的表达是独特的:“我是贫困,我是悲哀”对上节诗作了总结。下文“希望”是那么挚烈,但它也是那么强烈的刺激着我们。“——祖国啊!”这呼喊是为祖国有了希望而不能实现希望的痛苦而呼喊。
3.诗歌的第三节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蛛网”、“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这些意象本身就是那么新鲜,那么富有朝气,那么微妙地传达着喜悦的出现。这就是祖国,“簇新”的祖国,“喷薄”而出的祖国!“——祖国啊!”这是为祖国的觉醒振兴的呼喊!
难点:“蛛网”是纤细的,可它存在。“神话”是缥缈的,可它是那么美好。二者组合是为了叙述“簇新的理想”,应该说这是为了从一二节过渡到下文。
4.诗歌的用意表达在这里已经很振奋人心了,但诗人没有停笔,而是继续深入表达。你看看诗人是怎样显示思想的深邃的?请结合诗文具体分析。
明确:诗人进一步表达自己与祖国血肉相连的关系,表达自己为祖国甘于献出生命。诗歌先从“我”的微小谈出自己是祖国母亲身体的一部分,又以“我”的庞大表达自己不会与祖国分离。接着以“乳房”这一意象真诚的把祖国比为母亲,这样二者的关系更牢固。“迷惘”、“深思”、“沸腾”几种状态的“我”,写出了我的成长过程。我既然成长起来了,那么我就要为祖国的“富饶”、“荣光”和“自由”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此时,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顶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诗人用生命呼喊出的热爱。
5.请学生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从而了解诗歌意象象征的朦胧,体会朦胧诗的特点。
6.小结,并请学生再诵读诗歌。这之后,请学生比较与《我爱这土地》和《赞美》在意象的运用上有什么区别。
明确:意象的平凡而新颖、内涵丰富是这首诗的特点。
四、扩展阅读:
提供阅读材料:《致橡树》,请学生讲析,并朗读舒婷的其它诗歌。
五、作业 :
1. 对《致橡树》的意象进行分析,完成200字左右的文章。
2. 查找其他朦胧派诗人的作品,阅读品味。
六、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意象新颖
象征丰富
教案点评:
本课从相同题材诗歌的比较入手开始分析,突出了本诗情感发展脉络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点。同时,从分析本诗意象的象征意义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诗歌的特点,学会鉴赏朦胧诗。
探究活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理解在于理解海子,海子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带有神话色彩的人物,这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让学生自己查找有关海子的材料,提供给学生可以学习探究的问题。如:海子的朋友骆一禾、西川都是现代诗坛的著名诗人,可以在与他们的诗作比较中理解海子。又如:海子是现代诗坛上璀璨的一点,那么可以把他的诗作与同时期著名诗人的作品比较,等等。学生的学习结果在课堂上交流,这比常规的教学更有效。如果这种学习真正展开,那么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就是丰富无比的。
《山民》
(1)《山民》的作者韩东不仅仅位诗人,也是位颇有建树的作家。课堂学习的延伸可以指导学生阅读韩东的小说,丰富学生的视野。
(2)《山民》语淡意深,诗歌表现的主题内容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进步的关键,这是一个可以大作文章的话题。课堂学习已与《宽容序言》作了比较,也通过王家新的诗作延深了对此诗的理解,顺着这个思路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比较学习。
《我热爱秋天的时光》
秋是人人熟悉的话题,可做的文章很多。课堂学习的设计已体现了很强的探究性,下面再深入。一方面扩大寻找阅读范围,继续寻找秋。写秋的文,描秋的画,表现秋的音乐都可以再去寻找。或者由秋扩展到寻找描写其它季节的文章。另一方面加大探究活动的难度,已寻到了许多别人写秋的诗作,让学生也试着写写自己认识的秋,写完之后开一个“秋之咏唱”的诗歌朗诵会。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歌颂祖国的诗歌,关于祖国的诗文有许多,请学生各自找来一首自己喜爱的爱国诗歌,开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读会。
2.舒婷是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诗人,她的诗歌写得韵味十足,个性鲜明。请学生找来自己喜爱的舒婷的诗,开一个小小诗歌朗诵会,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鉴赏。
(一)教学目标
1、认真看注解,正确理解每首诗的意思。
2、观察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3、体会诗人在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5 练习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认真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根据诗句意思。结合观察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3、诵读时能较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古诗:
1、请四句同学分别读古诗,大家评议。
2、齐读四首古诗。
二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边看注解,边理解诗句的意思。
2、投影出示,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1)读句子,写出带点字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2、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3、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4、遗民泪尽胡尖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2) 指名读字义,全班齐计字义
3、分组讨论,理解诗句的意思。
每人讲一讲古诗的意思,互相补充。
4、质疑
对着注解,后,仍不理解的字,词。句提出
5、指名讲解每首古诗的意思。
三看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1、提问:
(1) 每幅插图中年描绘的情景,体现了哪些诗句的内容。
(2) 观察每幅插图后,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
(1) 第一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第二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三幅:秦时明月汉时关。
第四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 要点:
一、感情深厚。难舍难分
二、热爱故乡,思念故乡。
三、希望过和平的生活,反对战争。
四、希望收集失地,热爱祖国。
第2课 李白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反复诵读四首诗,理清李白诗歌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
4、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难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导入新课: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2.作者简介: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1)、读书时期 [25岁以前] 通读百家 习剑任侠 求仙访道 思想复杂
2)、第一次漫游[25──42] 辞亲远游 酒隐安陆 十年活动 名动京师
3)、长安三年 [42──45] 应昭入京 供奉翰林 得罪权贵 自请放还
4)、第二次漫游[45──55] 客居梁园 喜逢高杜 漫游寻仙 忧心国事
5)、战乱时期 [55──62] 避居庐山 流放夜郎 奉节遇赦 病卒当涂
3、作品背景: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读出感情基调。——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明确: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明确: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3、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 入梦缘由(梦前) 心驰神往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 → 游梦历程(梦中) 迷离恍忽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
(三)、抒情表态 蔑视权贵 反抗现实 → 梦醒嗟叹(梦后) 惆怅感怀
思路:不满现实 → 梦游 → 反抗现实[主旨]: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四、课时小结: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⑵整理文言字词
秋天的风铃
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教学设想:
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2.教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学生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 ,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课文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四)品味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同学 (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
3.质疑探究
①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②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注意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品味诗的意境)
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
①艺术上的特色;(简单渗透对仗的知识)
②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
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收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由他们垄断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销售。这样,一方面, 天发股份公司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被中止,不能开展成品油批发及仓储经营业务,导致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不能充分利用,处于低负荷的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进油渠道也受到两大集团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发股份公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成品油批发牌证。
材料二:中国中场球员李铁在未来的三年中,将以正式加盟球员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队征战英超赛场。李铁在上个赛季以租借的形式从辽宁队转会到埃弗顿队。李铁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却因为欧洲足坛经济不景气产生了一些波折。最终,在中国东莞星河传说商住区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资帮助下,各方解决了转会费上的分歧,促成李铁能能够成功转会英超埃弗顿。
③引导学生从运用和感悟中,体会诗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6.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尽量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五)巩固教学
1.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当堂背诵;
2.请学生默写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同桌互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二)导入 新课(学生在七年级之前已学过李白和王维的诗,可从这里所选的诗与以前所学的诗不同之处入手激趣导入 )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读,个案指导)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或齐读)
(四)品读诗意
1.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5)《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
⑥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提示学生可结合地理课的有关知识联想)
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①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②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③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平声起韵。(适当渗透一点格律诗的音韵知识,但不能也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④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五)巩固教学
1.将诗中的好句子默写出来。
(六)布景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从这四首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注:括号内文字仅供教师上课时参考。
广东省东莞市南城中学刘枫
作者邮箱:
1.用原句填空。①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②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③衣沾不足惜,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 2.下列诗句中加粗的词不表地名的一项是( )a.属国过居延b.萧关逢候骑c.都护在燕然d.都护在燕然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东晋时著名的诗人,世称“靖节先生”。b.《渡荆门送别》是五言律诗,蕴涵了诗人对前程的展望和对故乡的眷恋。c.《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维,是他出使边塞时所作。d.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北宋著名诗人。《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4.下列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晨兴理荒秽(野草)b.长河落日圆(长江)c.江入大荒流(广阔无际的原野)d.拄杖无时夜叩门(随时) (一)语段点将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请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及所押之韵。押韵的字有:________。所押之韵为:________。2.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________。从表达方式看,首联、尾联为________,颔联、颈联为________,作者是寓情于景。3.请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①征蓬出汉塞。(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属国过居延”和“都护在燕然”,形象写出了国势的强盛,充满着自豪感。b.颈联两句抓住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鲜明地勾勒出塞外高原上苍茫辽阔而又壮丽雄奇的景象。c.“大漠孤烟直”就是说沙漠上没有一丝风,“长河落日圆”预示着一天的结束。d.末尾两句写快达到目的地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那种急于赶赴边关以及他对前方将士由衷敬佩的心情。(二)迁移过关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答案:1.①大漠孤烟直 ②柳暗花明又一村 ③但使愿无违 ④月下飞天镜。2.c3.d 4.b(一)1.边、延、天、圆、然 an 2.五言律诗 记叙 描写 3.①借代 ②对偶 4.c(二)1.b 2.c提示:(二)1.“少邻并”是“少(shǎo)有邻居紧挨作伴”的意思。 2.“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不正确。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二、学习《终南望余雪》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祖咏(699一约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后仕途失意,移居汝坟。曾南游江南,北上蓟(jì)门。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等友善。《全唐诗》编诗一卷。
《终》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也是一首应试诗。当时,年轻的诗人满怀建功报国的凌云壮志,从东都洛阳来到了帝京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诗人早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以其独特的风姿横亘关中,广绵广余里,又恰逢终南山刚刚降过雪,于是读书之余,欣然沿北坡而上,饱览了雪后终南山的秀丽山色。当在科举中看到“终南望余雪”试题时,诗人便用一颗赤城的爱国之心抒写了一首忧国忧民的小诗。
(二)、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在长安城中眺望终南山积雪景象,并预感到城中日暮,将更加寒冷逼人。(主旨)
2、前二句写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看到它的北面山形秀美,积雪高高覆盖在上面,如同漂浮在云端。
3、后二句中,“林表明霁色”,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相辉映,一片明亮。“城中增暮寒”,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又临黄昏,“日暮天寒”非常自然。可见结句写实之妙,结得确实“意尽”。
(三)、思考讨论:
1、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 ,诗人这样写是不是违反了常理呢?
明确: 没有。诗人这样写是写初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望去才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的特点。
2、古人讲究炼字,请你谈谈“霁”“明”二字的妙处 。
明确:1) 霁,指雨雪初停后的阳光。明,此处用为动词,染亮。2)诗说“林表”之上有阳光,而不说林中、林下,也不说山脚、山腰,是因为只有在终南山高处才有阳光,表明已是西山衔日,林表上的日光正是落日的余辉,既染亮了林表,当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于是便带出了结句中的“暮”字。
(四)小结:本诗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但最后一句才露出作者本意,抒写了关心人民疾苦的忧虑。
三、学习《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一)、作者简介:储光羲(约706一约762),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郡望兖(yǎn)州(今属山东)。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曾隐终南山。安史之乱中陷贼,受伪职,脱身归。长安、洛阳收复后,被下狱,后贬死。《全唐诗》编诗四卷。
(二)、基本解读:
1、此诗写自己归隐田园之乐。(主旨)
2、“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写自己隐居的志向。世人都追逐荣华富贵而以贫贱为耻,而我却胸怀坦荡,爱好渔猎的闲适生活。
3、“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六句具体写田园生活所乐之处。山林河泽有时昏暗不正常而不适宜渔猎,就回到家里暂且闲居一段时间。家里的环境充满农家风情:满园里种满了葵花藿草,桑树榆树绕屋而生。连飞禽都与我相熟,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聚集在我的屋宇。
4、“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四句明志之语: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地方官府不要来打扰我的悠闲生活。我每日与酒相伴,怀着傲世而看透尘世之心,打算在终南山中终老此生。
(三)、鉴赏要点:
1、艺术特色: 诗风质朴自然,运用了白描表现方法。
2、知识点回顾: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在诗歌中,指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用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勾画出事物的主要特征。
四、学习《终南山》
(一)、作者简介: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是韩愈的诗友,被时人称为“孟诗韩笔”,早年屡试不第,曾客游河南、邻宁等地。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寄寓汴州,二年后,方授溧阳尉。因终日吟诗,吏事多废,后辞官归家。孟郊一生,生活贫困,仕途潦倒,诗歌内容多啼饥号寒,倾诉穷愁失意的不平之鸣。诗歌主要风格特征是:凄苦冷涩,奇崛险怪
(二)、基本解读:
1、这首诗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怪之景,表达诗人归隐山林、淡泊名利的情志。(主旨)
2、“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四句写游终南山所见的奇景。 终南山虽高大,但还没有高大到充塞于天地之间,此处以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身处深山的独特感受。仰望,山与天接;环视,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看不到山外尚有何空间。日月并提,并非写日月并“生”’而是诗人在山中游玩多日,仰望看日出,看月升,先是露出半轮,然后再冉冉升起,看起来确实似从山石中“生”出。着一“生”字,“险”而不“怪”,唐诗中有“海上生明月”、“海日生残夜”、“四更山吐月”等,但孟郊此句太“硬”,无这几句中所表现出的情韵。接下来,“高峰夜留景”,“夜”与“景”(日光)应不能同时出现,诗人却写在一起,确有“奇”的感觉,但仔细分析,诗人不过是说山下已是不见阳光的夜幕之时,终南山的高峰上尚有落日的余晖。“深谷昼未明”,写终南山千岩万壑,高低悬殊,高处已是白昼,低处尚阴暗无光。与王维写终南山句“阴晴众壑殊”应是同义。
3、“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二句,抒发自己在山中游玩的感受。“中”与“正”同义,山“居中”无偏,人“正”而不邪,由山及人,运用类比方法,抒发诗人对山及人的赞颂之情。“险”与“平”义相反,因为人“正”,所以路再“险”,心态仍是“平”的。这是以“路险”反衬出诗人心地平坦。
4、“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二句写山风的威力惊人。山高风厉,长风过处,千柏万松的枝叶都向一个方向倾斜,可见“驱”的力量。声音本是无形无色的,如何“拂”呢?因为长风过处,叶叶飘拂,声音自然发出。这里就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了,既能看见万壑松涛,又能听见万壑清风。
5、结句“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二句,颇有言外之意,即对山中的景物如此热爱,自己和山林又是如此投缘,对世上的繁文缛节、功名利禄看得就淡了,“悔读书”(后悔走读书从仕之路)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3、鉴赏要点
此诗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种直观感受是诗人身处终南山中,山之深幽使得仰望之际,真的觉得天地间只有终南山,日和月缓慢升起时,真的如同从石上“生”出一般,给人以狠重鲜明之感。抒情直言,不讲究委婉含蓄。如“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直言快语,情感表露无遗。韩愈《荐士》:“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正是说孟郊诗的特色。
(三)、艺术特色:
1、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种直观感受是诗人身处终南山中,山之深幽使得仰望之际,真的觉得天地间只有终南山,日和月缓慢升起时,真的如同从石上“生”出一般,给人以狠重鲜明之感。
2、抒情直言,不讲究委婉含蓄。如“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直言快语,情感表露无遗。韩愈《荐士》:“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正是说孟郊诗的特色。
五、作业:课后练习题。
实验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
诗四首
本学期总第 课时
日期
课型
复习
主备人复备人一、教学目标:
1.熟练地背诵默写这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 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熟练地背诵默写这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归园 田居》
1、简介作者及背景: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 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2、诵读理解,背诵默写:
(1)朗读诗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字面意思。
(2)思考下列问题:
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3、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 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想像“带月荷锄归”等的动人画面。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使至塞上》
1、简介边塞诗及作者: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
2、诵读理解,背诵默写:
(1) 朗读并理解字面意思。
(2)思考下 列问题: “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是实写还是虚写?3、品读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无际无涯的大漠中,一缕烽火台上的孤烟,直上青天;长河似带,落日降临,异常浑圆,这两句诗,凸现了大漠粗犷、强毅的精神,凝聚了诗人的心态。从诗的字句看,语不惊奇,朴实无华,但却能状难言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达到了浑成的境界,显示了诗人的深厚功力。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 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三、复习《渡荆门送别》
1、简介作者: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2、朗读理解,背诵默写:
( 1)朗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字面意思。
(2)思考下列问题:这是一首送别诗,谁在送别?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里看出来的?你最喜欢的是哪句诗?为什么?
3、品读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 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 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四、学习《登岳阳楼》
1、简介作家作品:
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2、背景介绍: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 , 与朋友悲伤 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3、结合背景及课下注释理解诗义。
4、思考下列问题: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悲”在何处?
五、拓展:岳阳楼的名联: ⑴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 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⑵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⑶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⑷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⑸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
时
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屏展示)
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一)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 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
(三)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四)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五)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教师总结
学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
姓名:王军宁 类别:教学设计
课程简介:田园是一种耕作方式,栖居方式,也是生活向大自然皈依表示眷恋的一种宗教仪式。田园是生长粮食也是生长诗意的地方,让我们穿过陶渊明、陆游他们那些犹如畦垄般整齐的诗行,去寻找我们在都市的钢筋丛林中久违了的轻风流水、桃红柳绿、蝉鸣蛙唱、晨露月华,找寻我们在喧嚣之后的心灵归依。
课程资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归园田居》《游山西村》
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制作的课件或者绘画;适合这两首诗歌朗读的背景音乐;powerpoint.
课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游山西村》这两首田园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还要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形象。
2、 过程与方法:
(一) 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陆游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
(二)课堂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则应做好提炼与升华的工作。
3、 情感与态度:
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通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
课程重点难点: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精神的内涵。
课程实施理念: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着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美丽的图片,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般地重返诗意的田园。
课程实施:
一、 课前的指导
1、 熟读《归园田居》《游山西村》两首诗,并搜集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2、 有能力的同学写出对田园生活的理解的文章。
3、 根据自己的特长或用电脑制作或者亲自画出与诗歌相符的图片。
4、 找到适合的背景音乐。
二、 导入 :
先听一首老歌《乡间的小路》,听听这首歌里都唱出了乡间的什么特有景色和怎样的心情?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
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荷把锄头在肩上
牧童的歌声在荡漾
喔喔喔喔他们唱
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
笑意写在脸上
哼一曲乡居小唱
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
多少落寞惆怅
都随晚风飘散
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三、 朗读《归园田居》(个人自由读、师生范读,最好能谈谈那样读的理由)
思考:
1、陶渊明算得上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鼻祖,你觉得他的这首诗和这首刘文正的老歌有无异曲同工之妙呢?又有着哪些不同?
2、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他快乐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你们还了解陶渊明的哪些情况?
3、请各组同学展示自己制作的配诗图片,并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图文,其他同学评析优劣。
四、 教师小结:
1、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2、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五、学生来介绍陆游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以下内容: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六、听录音朗读后学生自由朗读。
思考:
1、 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的?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全班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1、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2、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七、配乐诗朗诵(可以由一人完成,也可由多人共同完成,音乐自己选择)
八、在朗诵基础上,进行比较欣赏阅读。
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可以从诗的语言、诗的结构、诗的内容、诗人的背景等方面来谈)
九、拓展讨论:
� ”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的无奈,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只都市侯鸟都重返田园,但请我们在心底常常忆起“稻禾、豆架、蓑衣、草帽、犁铧、锄头、耕牛、牧童、村姑……”,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归园田居》,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
作者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