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教案(优秀11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

八年级生物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能力目标:区分相对性状。

情感目标:关注生物性状的差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难点: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三、教觉用具

相关图片、投影、小黑板、课件、挂图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一章我们讨论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了解了植物、昆虫、两栖动物以及鸟类的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了解到通过生殖和发育生物圈中的生命才能得以不断地延续。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经由母亲十月怀胎来到这个世上的,想一想自己有哪些特征像父亲,哪些特征像母亲,哪些特征与父母都不像?为什么会同父母既像又不像呢?……现在我们已进入了遗传和变异现象的探究了。下面看本节的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二)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P25-26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对重点内容进行圈画记忆和思考。)

自学提纲

(1)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

(2)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3)什么是相对性状?

(4)子代的性状与亲代的性状有关吗?

(三)合作探究

1、学生观察分析P25观察与思考内容,师生共同补充、归纳、展示完成活动:小组成员相互观察人体的下列性状。

(1)耳朵有没有耳垂?

(2)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

(3)能否把舌头由两侧向中央卷曲?

(4)能否使大拇指向背侧弯曲?

2、小组分析、讨论,完成观察与思考中的问题

(1)仅凭肉眼的观察或简单的测量,就能知道自己所有的性状吗?

(2)试着概括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3)通过观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常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

(4)任选上述一种人体性状,看看你与父亲或母亲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再看看你与父母的父母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5)生物体的所有性状都是能遗传的吗?如果不是,请举例子说明。

(6)在观察和讨论过程中,你还有哪些问题?请与同学交流,并试着作出解释。

3、精讲点拨

遗传是指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发育实现的。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及行为方式� 遗传学家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四)课堂小结

1、学生归纳本节知识要点,画出知识结构图。

2、学习这些知识你运用了哪些方法?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3、学习这些知识在创造和发明发明你有哪些想法?

(五)达标训练

选择题

1、下列是一对相对性状的是:xx

A.豌豆的圆粒和高茎B.圆圆的O型血和芳芳的A型血

C.兔的白毛和鸡的单冠D.花猫和花牛

2、转基因鼠的实验证明了xx

A .豌豆的圆粒和皱粒是一种相对形状B. DNA是遗传物质

C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基因是DNA上的片段。

非选择

1、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就叫_________。

2、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叫做______________。

3、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_________决定的。

4、同一性状的不同的表现形式称为_____ ________ _

5、讨论:转基因技术有什么用途?

八年级生物教案 2

教学目标:了解免疫的功能,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免疫的功能,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一、导入

人体的三道防线分别是什么?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

㈠免疫的功能

免疫:免除疫病,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

1.观察P78图,说说免疫的功能。

2.免疫的功能

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思考:免疫是否总是对人有益?

3.免疫与人类健康

维护人类健康

不利排斥移植器官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原因:人体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

㈡计划免疫

1.接种疫苗防病原理

疫苗通常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面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在体内产生相应抗体,提高抵抗力。

2.计划免疫

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讨论:①你有没有参加计划免疫?

②接种过哪些疫苗?

③计划免疫有些什么好处?

小知识: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百白破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脊髓灰质炎糖丸小儿麻痹症

三、练习

P80练习

四、作业

完成课课练习

板书: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

防御感染

免疫的功能自身稳定

免疫监视

八年级生物教案 3

教学目标:

1.掌握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2.了解组织培养的概念和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

1.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2.组织培养的概念和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常见的无性生殖。

2、组织培养的概念。

3、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区别

教学用具:

几种常见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多媒体素材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观察、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都知道生物体的寿命是有限的,那么大家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生物的物种不会由于某些个体的死亡而灭绝?

(回答:是由于生物体具有生殖的特点。)

这就是说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延续和发展,不是靠生物个体的长生不死,而是通过生殖来实现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生物生殖的内容。

讲述:我们知道生物的种类很多,那么,生物的生殖方式可以分成哪几种类型呢?按生物的进化趋势,我们将生物的生殖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性生殖,另一类是有性生殖。我们先来学习无性生殖。首先我们来学习无性生殖的类型。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曾学习过无性生殖的几种方式、下面大家观看大屏幕所演示的几种生物的无性生殖的过程来回答问题。

(大屏幕显示变形虫的分裂生殖、水螅的出芽生殖、根霉的孢子生殖、草霉的营养生殖过程。)

提问:谁能用较简明的语言来说明一下以上4种生物的生殖过程?

(回答:略。)

提问:大家在观看这几种生物的生殖过程中,是否观察到了生殖细胞的结合?

(回答:没有。)

提问:新个体与母体的关系是什么?

(回答:新个体是从母体直接产生出来的。)

讲述: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恰好是无性生殖的概念。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叫做无性生殖。无性生殖也就是单亲生殖,无性生殖的方式在植物体的生殖过程中应用很广泛。民间有句谚语叫:“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么谁能回答一下,人们是利用无性生殖的哪一种方式来繁殖柳树?

(回答:营养生殖。)

讲述: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保持植物体的优良性状,人们常用扦插、嫁接等营养生殖的方法来繁殖花卉和果树。

(课下各个小组搜集这方面的信息和资料,课上来介绍。)

(学生介绍:天津市的市花月季花的繁殖主要利用嫁接和扦插的方法,果树的繁殖也是利用嫁接的方法。例如:我们吃的甜脆可口的鸭梨、雪花梨等全是嫁接的结果。)

讲述:通过刚才这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明白了无性生殖的一个特点,即新个体基本上能够保持植物体的优良性状。

提问:为什么新个体基本上能够保持母本的性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提示:从无性生殖的概念入手。)

(回答:由于新个体是从母体直接产生出来的,新个体含有的遗传物质与母体相同。)

讲述:在农业、林业上就是利用无性生殖的这一特点来进行扦插、嫁接等营养生殖的方法,来繁殖花卉和果树的。但是扦插和嫁接的过程中难免会将母体的病毒带给新个体,并且人们希望能更快速地繁殖植物体,尤其对于生长期比较短的花卉、蔬菜等。那么,现在有没有一种既快速又脱毒的方法来繁殖植物体呢?有的,这就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无性繁殖的新技术——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那么,什么叫做植物的组织培养呢?简单地说,是人们利用植物的组织或细胞将其培� 那么,这种技术有没有理论依据呢?当然有的。这就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提问:什么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回答:略。)

(大屏幕显示组织培养的流程图及以胡萝卜为例的组培动画过程。)

讲述: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片段切下来,放在适当的人工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这些器官或组织就会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新的组织——愈伤组织。在适当的光照、温度等条件下,愈伤组织便开始萌发,产生出根、茎等器官,进而发育成一个新的植物体。

[课外小组同学课下进行了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操作,请课外小组同学,结合他们进行的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录像,向同学进行介绍(介绍内容略)。接下来,课外小组同学带领其他同学进行学习并回答问题。]

(活动一:找一位活动小组以外的同学,在课堂上亲手在接种箱内操作一下接种这一环节,并用实物投影打到大屏幕上,其他同学观看大屏幕,并给他找错误。)

(活动二:带领大家观察锥形瓶中的植物组织,哪一个被污染了,哪一个没有污染,并让同学思考为什么?)

(活动三:让活动小组以外的同学,针对植物组织的培养过程,向活动小组同学提问题。)

(不能解答的问题由教师回答。)

讲述:刚才大家的活动非常精彩,我们为自己鼓掌加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马虎不得。从中我们也应该得到启示:任何一项技术在操作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否则将会前功尽弃。有的同学可能要问: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要求这么严格,那么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活动小组的同学结合参观天津市蔬菜研究所的情况,向大家介绍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并给大家讲解脱毒马铃薯种及马铃薯快繁等知识。)

讲述:从上面活动小组的介绍,我们知道,对植物体进行组织培养有很多优点,不仅从植物体上取材少、培养周期短、繁殖率高,而且便于自动化管理。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的无性生殖的知识实际上是当前非常热门的话题,即克隆。克隆的原意是“离体的小树枝发育成一个植物体。”即无性繁殖的意思。高等植物的无性繁殖比较普遍,而高等动物的无性繁殖则比较困难, 1997年英国科学家用克隆技术培育出了“多莉羊”,这标志着生物新世纪的到来,同时,人们边看到了克隆技术的诱人前景。

(各小组讨论,然后畅所欲言,从医药、畜牧、医学等各方面展望了克隆的前景,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讨论了克隆如果利用不当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讲述:刚才大家从正反两方面展望了克隆的应用前景。任何一门技术的应用对人类来讲都有其利和弊,如果利用得好,对人类社会大有益处;如果利用得不好,将会带来大的灾难。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应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刚才我们饶有兴趣的学习了生物的无性生殖的知识,实际上大多数种类生物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下面我们以被子植物为例,来学习有性生殖的知识。

(大屏幕显示被子植物花的结构、胚珠的结构、双受精的过程及种子的形成过程。)

提问:什么是双受精?在种子的形成过程中是否有生殖细胞的产生及结合?

(回答:略。)

讲述:刚才我们所看到的像被子植物的生殖,由亲本产生确性生殖细胞(也叫做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讨论:1.我们将鸭梨的种子种下去,几年后是否能接出同样甜脆的鸭梨来?2.如果生物的生殖只有无性生殖,没有有性生殖,生物的进化将会怎样?

(回答:略。)

讲述:通过讨论,我们不难看出,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了双亲的遗传特性,这样会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这对于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八年级生物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重点难点:

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设计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问题的提出

方案一: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方案二: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CAI课件),4人小组合作,自主性学习,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播放录像(或CAI课件),创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方案一: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方案二: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习,大胆作出假设。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演示、启发学生调动经验储备,进行大胆假设。

3、制定计划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究计划。推测实验结果。

方案二: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围绕教师的指导提纲,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推测实验结果。

方案三:全班分成4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每个大组又以4人为1小组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推出方案,并用简图和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

4、实验探究

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

5、得出结论:

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方案一: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

方案二:观察录像,相互交流说出实验探究的结果。

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

6、表达和交流:

方案一: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

方案二:组间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比。评出:方案、创意、假设、选材、观察、报告奖等

7、本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

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方案一: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习抽样检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记录。

方案二:看书自学抽样检测的方法,合作交流,课下进行实验操作及观察记录。

方案三:事先做了这个实验的生物课外小组同学在课堂上描述实验的过程,展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提出实验(重点是抽样)的要求。

2、探究的结果:

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法。

3、种子萌发自身

条件的分析: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期

方案一: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萌发情况),结合测定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大胆猜测、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

方案三:演示并观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条件适宜时的萌发状况,并分析原因。

提示、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

胚根→根

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

胚芽→茎和叶

方案一: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

方案二:观察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过程的CAI课件,并描述归纳。

八年级生物教案 5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进化的证据。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重点:

1、生物进化的证据

2、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难点:运用对比的方法对生物的进化进行研究。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提出问题,引出新课:地球上生活着丰富多彩的生物,有绿色开花植物,有脊椎动物,有无脊椎动物……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类群,是怎样由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演变来的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生物进化的证据

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

CAI展示化石图片

⑴什么是化石?

⑵化石仅仅具有收藏和观赏价值吗?它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价值?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

CAI展示马的进化过程

讨论:马的进化过程

观察、比较、讨论,回答下列课题:

⑴比较不同时期马的形态、结构有什么不同?

⑵比较不同时期马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⑶通过以上比较,你可以得出那些结论?

讨论:鸟的进化过程

小组讨论,研究以下课题:

⑴仔细研究各种鸟化石的结构特征,找出“鸟可能起源于古代爬行动物”的证据。

⑵研究各种鸟化石,排列出它们进化的顺序。

CAI展示相关化石图片

学生分析、思考回答。

讨论:生物进化历程

根据以上马以及鸟类的进化过程分析生物进化历程

⑴比较、研究不同地质年代中发现的化石,找出化石类型与地层的关系;

⑵总结以上研究,得出进化规律。

CAI展示

(三)生物进化的历程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

活动: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拼图

小组讨论,研究以下课题:

⑴小组阅读、讨论,尝试在进化树上写出代表生物的名称及其所属的生物类群。

⑵仔细阅读、讨论进化树,尝试分别说出动物、植物的主要进化历程。

⑶进一步讨论,归纳出生物进化规律。

⑷游戏:对应两组交换自制的生物进化拼图,并在不看书的情况下,比一比哪个组配合得好,拼得好,拼得正确。

分析植物以及动物的进化历程

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CAI展示

完成拼图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中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化比较,对比不同类群的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亲缘关系近的生物类群,相同的特点较多,反之较少。根据分析比较,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顺序。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中的不同类群分析比较,认识它们的进化历程。

八年级生物教案 6

一、 教学目标

1、 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 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3、 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4、 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 通过观察、探究、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 究学习的合作交往的能力。

6、 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物保存和环保等方面的作用,说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

难点: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

三、 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课件示发酵作用的原理(细菌和真菌促进淀粉的分解);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食品(啤酒、豆豉、面包、馒头等)。

学生:观察发酵现象;探究食物保鲜方法;收集日常生活中保存食品的方法及原理;调查了解本地区人们在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方面的有关资料。

四、 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互相讨论,积极发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提问:细菌和真菌能够危害动植物和人的健康,使食品腐败变质,它污的存在对人类有没有益处呢?

讲授新课

第二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肯定同学们的回答,引出新课内容。

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各小组展示课前做的观察实验,并介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瓶中的液体不断有气泡冒出,使瘪的气球胀大。

提问:为什么会有气泡冒出呢?

仔细观看,认真分析,得出结论。

阅读教材,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思考题。

请同学们展示课前做的观察实验。提问: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提示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就是发酵。你能解释这一过程吗?演示课件:示酵母菌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甜酒品尝会

同学们互相品尝、交流经验,互相说制作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出示掰开的面包、馒头很松软。这些小孔就是二氧化碳形成的,可我们为什么没有吃到酒味呢?请思考课本第一题 。

肯定学生的回答,及时补充。

品尝、评价、鼓励。

第二课时

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

展示实验结果

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各小组积极讨论,互相补充归纳出保存食品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以及注意事项。

了解防腐剂的使用及危害。

列举本地区人们保存食品的一些方法,如腌制品、感菜等,进一步思考 :怎样保存更有利于健康?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请各小组展示“探究食物保鲜法”的实验结果。对学生进行鼓励,作出评价。

提问:1、食品腐败的原因是什么?2、采用哪些方法能保鲜食品?

指导同学观察课本“观察与思考”。结合已做好的探究实验和调查资料,讨论思考 :1、图中有几种保存食品的方法?2、说出不同的方法依据什么原理?3、你还知道哪些方法可以防止食品腐败?针对本地区饮食习惯,引导同学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认真阅读,小组讨论。

认同选择正确的用药方式。

关注转基因技术在药品生产上的应用。

正确认识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的社会价值。

指导阅读课本76页“抗生素今百昔”。请同学讨论课本75页练习第2题 。指导学生代科学技术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向学生渗透STS教育。

细菌和环境保护

认真阅读,理解细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各小组交流调查的本市有关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情况及垃圾处理情况。积极思考,纷纷献计献策。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提示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

鼓励、支持学生的行为。

八年级生物教案 7

课前检测:

1、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 。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 。

2、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 、 等无性生殖的方式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3、 昆虫的特点:身体可以分为 、 、 三部分;头部有一对 ,一对 和一个 ;胸部有三对 ,一般有2对 。体外还有防止水分散失的 。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3、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教学设计:

一、 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1、 生殖:有性生殖

2、 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P9页图)

唐朝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蚕的默默吐丝行为赞扬了一大批甘于奉献的人。不过,应对此诗句稍作改动,因为蚕虽然丝吐尽了,但并未死亡,只是化为蛹了,所以古人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特点:变态发育

变态发育: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做变态发育。

二、 其它昆虫的发育

1、 昆虫的发育都是变态发育

2、 变态发育的种类: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①完全变态:同家蚕一样,蜜蜂、菜粉蝶、蚊、蝇等昆虫在发育过程中也经过卵、幼虫、蛹、 成虫四个时期, 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②不完全变态: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发运的昆虫还有蟋蟀、螳螂、蝈蝈等

蝗虫的发育和家蚕是不同的。由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都非常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也没有发育成熟,仅有很小的翅膀。它的一生中也出现蜕皮现象,共蜕皮5次。

3、 蜕皮:昆虫的发育过程之所以有蜕皮现象,原因是旧的外骨骼限制身体的生长。

完全变态的昆虫蜕皮发生在幼虫期。家蚕的幼虫要蜕5次皮才能化蛹。

不完全变态的昆虫蜕皮发生在若虫期。蝗虫的若虫跳蝻要经过5次蜕皮。

4、比较家蚕与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的异同点:

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家蚕

有性生殖,

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为完全变态发育

变态发育

蝗虫

有性生殖,

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变态发育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一、有性生殖

二、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 例:蜜蜂、菜粉蝶、蚊、蝇

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例:蟋蟀、螳螂等

课后巩固:

1.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是( )

A 卵→若虫→蛹→成虫 B 卵→蛹→若虫→成虫 C 卵→若虫→成虫 D 卵→蛹→成虫

2.跳蝻是蝗虫的幼虫,它与成虫的本质区别是( )

A 形态结构不同 B 生活习性不同 C 身体较大 D 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

3.对蝴蝶的发育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受精卵、毛毛虫、蝴蝶、蛹 B.受精卵、毛毛虫、蛹、蝴蝶

C.蝴蝶、毛毛虫、受精卵、蛹 D.蛹、毛毛虫、受精卵、蝴蝶

4、 自然界中有些昆虫在发育过程中要多次蜕皮,如蝗虫要经过5次蜕皮才能发育成成虫。那么他们蜕皮的原因是( )

A. 进行气体交换 B. 外骨骼不能随生体的生长而生长

C. 减轻体重,利于运动 D. 蜕掉原来的外骨骼,使运动灵活

5.蚕茧代表家蚕的( )

A 卵期 B 幼虫期 C 蛹期 D 成虫期

6、明辨是非

①.所有昆虫的幼虫都要经过五次蜕皮。( )

②.蝉的若虫所蜕下的皮称为蝉蜕。( )

③.昆虫的发育过程之所以有蜕皮现象,原因是旧的外骨骼限制身体的生长。( )

④.蝗虫的成虫不再有蜕皮现象。( )

⑤.蚕的幼虫吐丝作茧是为了人的需要。( )

7、比较家蚕与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的异同点

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家蚕

生殖方式都是

发育都是 发育

完全变态

蝗虫

八年级生物教案 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的知识。

2、初步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

3、理解免疫的概念,区别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4、用免疫的知识解释一些人体的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免疫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确立“对传染病积极预防”的思想。

重点

1、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

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其区别。

难点1.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

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二、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教学过程

[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流感或乙脑等传染病流行时,为了大家的健康,家长会采取一项措施,就是带领你们去——

学生:打预防针。

教师:对,那么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打预防针呢?

学生:因为不打预防针的人往往会患病,而打过预防针的人会安然无恙。

教师:对,这一现象就涉及到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免疫与计划免疫的内容,学习过这一节之后,我们就会清楚其中的奥秘了。

板书: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

[分析资料,引出重点]

教师:我们知道,人体的表面覆盖着一层——

学生:皮肤。

教师:那么皮肤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保护身体内部结构、调节体温……

教师:除了同学们刚才提到的,皮肤以及黏膜还有另外一项重要的功能。下面,先听老师讲一件事: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种能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2小时后再检查,这时发现这些病菌的数量——

学生:增加了?

教师:不,情况恰恰与同学们预料的不一样,那些病菌非但没有增加,90%以上的反而被我们的皮肤消灭了。

学生:没想到我们的皮肤这么厉害。

教师:那么请大家想一想,究竟我们的皮肤还具有什么功能呢?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会很快死亡呢?

学生:说明皮肤具有杀灭病菌的功能,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被皮肤的分泌物杀死了。

教师:对,我们的皮肤和黏膜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所以皮肤和黏膜组成了我们人体防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板书: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学生:老师,既然有第一道防线,也就是说还有第二道或者还有第三道。

教师:的确是这样,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而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板书: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学生:老师,这些知识可真难记。

教师:实际上,上述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的作用,所以我们把这两道防线叫做非特异性免疫或先天性免疫。

学生:老师刚才说人体有三道防线,那第三道防线是什么呢?

教师:接下来我就来说第三道防线。

板书: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教师:同学们知道了抗原和抗体之间的关系,那么请大家根据上述知识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出过水痘的人就不会再出水痘了呢?

学生:水痘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内的淋巴细胞在水痘病毒的刺激下产生抵抗水痘病毒的抗体,等人病好之后,抗体还存留在人体内,这个人以后就不会再出水痘了。

教师:回答得很好。人类正是在了解了自身免疫的抗原和抗体的这种现象后,通过接种疫苗的方法,使人体在不受有害病菌侵害的条件下,体内提前产生抵御某种病原体的抗体,从而避免了许多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利用种牛痘的方法来预防天花就是人类利用这种方法与疾病作斗争的一个成功的例子。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的呢?

学生:流感、麻疹、肝炎、脊髓灰质炎……

教师:同学们提到的疾病人类现在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实现预防的目的了。也就是说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其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对比我们前面所学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先天性免疫的概念,可以把第三道防线称之为——

学生:特异性免疫和后天性免疫。

板书:

二、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课堂小结,巩固练习,结束新课]

[巩固练习]

八年级生物教案 9

教材分析

本节学习的关键是首先认识生物分类的单位,明确从大到小的分类单位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仔细讨论分析教材中马是怎样被引入不同等级分类单位的实例,再结合常见的一些动、植物物种,掌握将不同物种引入不同等级分类单位的方法和技能。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能力目标:

3、能将物种引入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

情感目标:

4、通过阅读林奈的事迹,培养不畏艰难和实现人生价值而奋斗不止的毅力

5、通过学习分类知识,认识个性与性的关系

教学重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难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教学组织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的阐述。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科学家将生物分成植物界、动物界和其他几个界。每个界又分又被分为六个更小的等级,他们从大到小依次是:

2、 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的亲缘关系最密切。

3、马这个物种,在分类上属于

4、桃在分类上隶属于

二、导入新课

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之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的分类单位。

三、合作探究

阅读p85——p89教材内容,思考并理解下列问题,回答不了的标出来,可小组间讨论、交流。

1、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什么?_________分类单位由小到大依次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有亚科这一单位,其位置应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之间。

2、根据资料来分析:

(1)马有野马、家马之分,家马还分多个品种,它们都属于同一物种吗?

(2)怎样理解骡子的双亲——马和驴不属于同一物种?

(3)一个物种便是一种生物,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3、同一物种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比较_________,共同特征比较_________。所以,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_________,共同特征越_________。反之亦然。生物学家就是根据生物之间的_________来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把驴归入马科,是因为它们有以下相似之处__________________。

4、想在大百科全书中找到关于马的介绍,须沿这样的路径去找:_________界_________门_________亚门_________纲_________目_________科_________属_________种。

5、桃在分类上隶属于_________属_________科_________目_________纲_________亚门_________门

6、对生物进行分类什么意义?

7、植物园内植物上挂的标牌上的拉丁文写的是该植物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四、拓展创新

1、(08,泉州)下列关于分类单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八年级生物教案 10

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

描述各种动物行为;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能正确区别各种动物行为,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动物的行为,树立正确利用和保护动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动物行为对于动物的生物学意义,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和实例。

难点: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动物行为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认识动物的行为

自然界中的动物,如果你留意观察的话,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孔雀在繁殖季节“开屏”;麻雀、家燕等鸟类在繁殖季节会筑巢;大雁南飞时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下雨前蚂蚁会搬家等。像这些动物所进行的,我们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活动,称为动物的行为。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动物行为方式吗?(可以从书本上找)

学生经过阅读书本和思考后,列举大量的动物行为类型。如:蜜蜂、蚂蚁的社群组织和通讯行为;鸟类的孵卵、育雏、定时迁徙、索食行为,某些动物的攻�

问:动物的这些行为是天生就有的呢,还是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难以回答,教师可通过适当的例子(如哺乳动物一生下来便会吮奶等)加以分析,并说明:动物的这些行为是天生就有的,是动物的本能。有些动物的行为如马戏团里的“小熊骑车”等复杂行为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其训练的基础是条件反射。我们将在以后学习。

再问:动物的这些行为有何意义?

教师可以鸟类的季节性迁徙为例要求学生讨论,讨论结束由学生回答,再由教师进行补充。使学生明白动物的行为是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自身生存的行为方式。并要求学生思考其他动物的行为是如何适应于环境的(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发言)

在了解了动物行为的类型和意义后,下面我们将以蜜蜂为例来详细学习蜜蜂的社群组织和通讯行为。

(二)蜜蜂的社群组织

同学们都知道,蜜蜂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它们过着社会性生活,分工合作。为人类提供了如蜂蜜、蜂蜡、蜂王浆等原料。在一个蜂群中,一般有一个蜂王,少数雄蜂和成千上万个工蜂,它们构成了蜜蜂的社群。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8页“蜜蜂的社群组织”,完成下表。(见板书)

完成表格后,教师进行小结。并使学生明白社群生�

(三)蜜蜂的通讯行为

在蜜蜂的社群组织中,大量的工蜂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采集花粉和花蜜。在大批工蜂出去采集花粉和花蜜之前,总有少数的侦察蜂先去寻找蜜源,然后回来“告诉”其他工蜂一起去采蜜。哪么侦察蜂是如何把蜜源的方位和距离告诉其他工蜂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69页“蜜蜂的通讯行为”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蜜源离蜂巢较近,侦察蜂表现为何种行为?

2、如果蜜源离蜂巢较远,侦察蜂如何告诉远近及方向?

在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一般两种舞蹈学生都能回答得出,但对于如何用舞蹈来告知方位,学生一般不大搞得清楚。教师再结合挂图或投影讲解给学生听即可。

最后利用板书小结。

板书设计

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的行为:动物所进行的,我们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活动。

二、蜜蜂的社群组织

成员[数量性别工作

蜂王1个雌蜂产卵

雄蜂少数几个雄蜂交尾

蜂刚出蜂房几天成千上万个发育不完全的

雌蜂略

稍大些的工蜂略

再大些的工蜂略

成年工蜂略

三、蜜蜂的通讯行为

1、圆形舞:表示蜜源离蜂巢近。

2、“8”字摆尾舞:表示蜜源离蜂巢较远。

作业布置复习本章,完成实验册上的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虽然学生对动物的行为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学生本身并不清楚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应先向学生列举一些常见的动物行为,使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具体形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举一些动物行为,教师再总结出动物行为的概念。

八年级生物教案 11

一、指导思想

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沟通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二,教学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八年级上册)学习,逐步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动物的主要群体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2.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了解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4.通过活动经验对生物进行分类是基于不同生物形态和结构特征的相似性。

5.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如“饲养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

6.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查询和收集生物相关信息。

(二)流程和方法:

1.采取“目标激励、同伴互助、师生互勉”的教学策略,增强主动性和紧密合作性,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2.重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归纳能力和自我检测能力,尽可能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转移给学生。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例如:

(1)问题导向法。根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是什么?如何适应环境?跟人类是什么关系?”自学、自答、自测、自反馈,辅以同伴互助和老师点评,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形成自学能力。

(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更加熟悉“提问—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实验操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遇到的生物现象,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4)比较法和归纳法。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比较和归纳,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结构,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2.了解生物科技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实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投身生物技术的热情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感。

3.明知科技可以促进人类进步,却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知道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善用它可以造福人类,滥用它会带来无穷的危害,树立全面的技术观和价值观。

三、学术条件分析

一方面,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一学年后,对生物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生物实验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很多学生对生物也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为八年级的生物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目标不明确、自控能力弱、缺乏主动性等。,表现为学习习惯懒散、注意力不集中、完成作业马虎、好奇心过强、缺乏自觉性,学业成绩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因此,从本学期开始,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加强课堂调控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对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的引导,尤其是对学习过程和效果的监控,这样既能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学好,又能促进学生养成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好习惯,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取得明显进步,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

四、教材分析

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有五章,第六单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有三章。教材编写以生活实践为主,内容安排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栏目丰富多样,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本书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与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一起,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离不开生物圈中绿色植物、人、动物、细菌、真菌等有机成分的和谐共存,前者与后者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类别知识的横向比较,又要注重结构知识的纵向梳理,还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多向传递,搭建过渡桥梁,构建知识网络,努力实现分散、集中、整合的目标。

基本措施:

1、备课和准备教材。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本课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明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同时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将思想教育融入教学过程。

2.让学生做好准备。深刻理解学生的思想现实、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3.准备教学方法,准备学习方法。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针对教学目标,灵活采用自学指导、对话、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发现问题、测试反馈等方式,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有效性。

4.准备作业。注意控制课堂练习量和课后作业量,结合考点,突出重点,精选习题,把握训练质量。除了课后少量的实践性作业外,其他知识书面作业应尽可能在课堂上完成,在课堂上批改,并及时反馈,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作业效果。

5.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注重知识教学、小组实验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