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11篇)

国外有专家认为,在早期视听教材令人失望的情形下,“是教学设计使他们走出了困境。”后来他们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致力于严格的教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本课词语的音、形、义。

2、了解臧克家、闻一多生平及作品。

3、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4、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探讨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二、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学习本文过渡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课前准备:

收集臧克家、闻一多的背景常识,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和作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3分钟,出示课件(积累歌词,丰富文化底蕴:《七子之歌》,背景音

2、逐一追问:这首歌在那一年唱的最响?歌的词作者是谁?你对他了解多少?(引出闻一多)

3、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起来缅怀闻一多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板书课题)

(二)多媒体出示:作者背景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①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②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③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多媒体播放《最后一次演讲》视频,请学生谈谈观后感受。

臧克家:当代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朱自清曾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茅盾曾说:减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臧克家和闻一多:知遇相惜,亦师亦友。所以这篇文章展现给我们的是: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

(三)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阅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理解识记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

(四)深入理解

多媒体出示第一个学习指导题: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

3.读了以上内容,虽然不能成为学者,但是能做一个优秀的学生,我们能从先生做学者身上学到什么呢?

多媒体出示第二个学习指导题:默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是不是还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2.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的哪三件事?(概括)

3.先生说得内容是什么?

4.16段到18段是排比段,再现了先生大无畏的精神。大声朗读,读出气势。

5.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6.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总结)

7.用一句名言赞美闻一多的品质和精神。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2

李冰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文中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学情分析:

在我所教的七年级的学生中,部分学生比较活泼,思维活跃,课堂上能积极地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也有一定的语文鉴赏能力,但在表达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有时不能明确地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还有部分学生比较内敛害羞,,总喜欢默默地听、记、写,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因此,在教学中我就想把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的结合起来,希望同学们能学得轻松并有所得。

教学设想: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一篇精警的散文,侧重于从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叙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全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文简义丰,仅千余字就把闻一多先生的崇高的精神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本课的教学注重在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让同学们受到启迪,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设计教法时,我兼顾大多数学生的情况、秉承课改理念,教学中力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把本班学生情况和教材对这一课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设定的,目的在于正确把握课文内容,从课文学习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闻一多、臧克家。

2、梳理四字短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3、学习文章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特点。

4、领会文章思想感情,感悟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过程和方法:

朗读重点段落,领会文章思想感情,感悟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梳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梳理四字短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领会文章思想感情,感悟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闻一多先生产生一种敬佩之情,并带着这种敬佩之情走进课文,走近闻一多先生,积极地去学习探究。

1、他走了,朱自清这样评价他:“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他是谁?他就是闻一多先生。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

2、从课题中你发现了哪些关键的词?

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说”和“做”)

3、了解闻一多先生和作者臧克家。

设计意图:加深对人物的了解,丰富学生知识,便于更好地学习。

二、新课教学

(一)梳理四字短语,理清结构。

设计意图:本文的四字短语比较多,而正是这些四字短语又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的“说”和“做”的特点表现了出来。所以从四字短语入手,我觉得比直接问学生课文写了哪些方面的“说”和“做”要形象与生动,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课文语言的精警。这无疑会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四字短语。

设计意图: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出示文中关键的四字短语。

设计意图:在于教师的那个“引”,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锲而不舍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群蚁排衙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声震天地    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3、齐读这些四字短语,说说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如若不能一下子明白,教师就要注意启发,理解学生学习的过渡性。)

明确:这些四字短语分别修饰了课题中的关键词--“说”和“做”。

4、把上面的四字短语进行归类,哪些修饰“说”,哪些修饰“做”。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训练整理信息的能力,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5、说说它们分别修饰闻一多先生哪一个方面的“说”和“做”的,这些方面的“说”和“做”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些方面他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从文中找出对应的关键句)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结合文本理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提炼文章的关键信息从而把握课文内容。

6、梳理结构

课文分为几部分?分别是哪几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由前面的分到这里的合。学会整理概括,从而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把握。

7、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是怎样连缀在一起的?你能从文中找出关键句(诸如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吗?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通过对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关键句的寻找,让同学们感知文章严谨的结构特征,明白这样衔接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的妙处,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以后的作文中能效仿着用,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明确:文章结构严谨,开头有总起段,第1、2自然段总领第一部分;结尾有总结段,总结全文;中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进行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这种严谨的行文特点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二)感悟形象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文本表面向纵深研读,让大家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从中获得个性体验,真正从文本的角度、从自己的角度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让人物形象在研读中鲜明起来,也让人物的崇高品质在学生心中激起认真严谨的态度的火花,激起勇敢的火花,激起为正义而奋争的火花,激起浓浓的爱国的火花……同时把这样的品质用我们的朗读加以表现,间接的指导学生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重点段落,体会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师: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具体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情形?文中哪一个词(或哪一个句子)让你对闻一多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确:是一个勤奋刻苦、废寝忘食、锲而不舍、有深沉爱国主义情感的、孜孜不倦、争分夺秒的进行研究为谋求救国之路的学者形象。

师:请朗读16--18自然段,感受闻一多先生的革命家的形象。

明确:是一个大勇的、大无畏的、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爱国的革命家形象。

(三)思考为什么他只写这三本书、三件事?

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把人物形象和课文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理解文章的另一个特点。

明确:选材精当。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三、谈收获。

你都记住了哪些短语和句子,说来听听。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雁过留声、风过留痕的学习习惯,今天也许是无意识的,明天后天也许就会变成有意识的,能让自己在一堂课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记住一些东西,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

四、作业: 想与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既能深化文本内涵,又能训练学生的写作,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以期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真正在教学中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提出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要求。

下面两题任意选择一题发挥想象写几句话。

1、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请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写闻一多挑灯夜读的情景。

提示:夜很深了,闻一多先生的书房还亮着灯,他……

2、人们很崇拜明星,那像闻一多先生这样的民族英雄,我们是否应该去追随?假如我校要设置闻一多先生的雕像,请设计高度概括闻一多先生精神的话。

五、总结: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既能总括全文,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内容信息,又有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他严谨的学习态度,学习他为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希望大家在学习他的精神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言行一致、品德高尚的人。

李冰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三、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教后记:这篇文章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学习他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述的重点。

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4

教学目标:

1.了解臧克家、闻一多。

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4.理解艰深语句的作用,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的方法。

5.学习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

1.品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精神实质。

2.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以及如何精选典型事例。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叙述中的描写的运用及作用。关键词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学生可跟唱,创造情境。(学生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师也可随机提问。)

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一位为人所敬的民主战士,他敢说敢为,言行一致。现在我们学习臧克家写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了解他的精神品质。

二、资料交流,资源共享:

1.作者介绍:

臧克家,诗人。19xx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2、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3.闻一多: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分组议论,解决字词。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表情朗读,教师指导。

3.学生齐读课文,而后归纳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4.教师归纳:

《唐诗杂论》  学者 《楚辞校补》 三本书  闻一多 《古典新义》  起草政治传单

革命家 群众大会演说 三件事  参加游行示威

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四、问题研论: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设计的问题)

1.这篇文章为什么取标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第二课时

一、 品读句子:

揣摩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会运用。质疑问难,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确切理解句中词语,从而进一步理解句子以至文章的意思。)

(一)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二)探究学习,研讨课文的一些写法上的特点。(问题设计的方面较多,可以让学生自由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有些问题可不必过细,点到即可。

1.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

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

细节描写:“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2.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3.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三、关于练习:

1.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大意和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的主要特点,并提高把握关键语句的能力、复述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2.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把课文分为两部分,并简要归纳各部分大意。 5

第一部分( 自然段):

第二部分( 自然段):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

2、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

3、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叙重点。

4、联系时代背景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并学习本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切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闻》这篇文章。(在原有的闻一多三个字的后面稍微隔开一段的空处,板书:的说和做。)

2、破题:a、先生二字的和漏了的都读一遍,大家体会一下有和没有有什么区别?【崇敬:一般表示对那些有学问的和品德高尚的人称呼,表示尊敬】b、说和做什么结构?【并列短语——是不是这样理解,文章是分了说和做两个部分来写,就像我们以前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穿插写】

二、自读、感知文本:

自读思考:1、文章是分了说和做两个部分来写的吗?

2、文章到底怎样安排说和做的,你能不能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到最关键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

交流点拨:嗯,我们要看文章到底分了怎么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写了哪些内容、从哪些角度,或者说哪些身份来写?预设:第7段、第8段“另”字。【第9段,第一课】

师总结:对,文章要有过渡的句子,对这篇文章而言,事实上是分了闻一多的两个身份或者说两个阶段来写的。【学者和革命家】

三、再读品味: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怎么做的,概括的句子有吗?

交流点拨:1、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第4段,“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第6段,“他又由唐诗转向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其中哪些是表现他做的样子的?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 这一段说他做了,也没有说,这里的说是什么?贬义,一种炫耀。 师:我们同学都体会的很好,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他们喜欢到处炫耀自己,发表了一点文章就像母鸡下了蛋,要到处嚷嚷,我们应该向闻一多先生学一学。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 ,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对,闻一多一开始是诗人,有一首著名的诗大家都知道,《七子之歌》——我们齐声读一读吧】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 ,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暇:空闲的时间。呕心沥血,呕:吐。沥: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把心吐出来了,求贤若渴】

师:闻先生做研究,写书、写文章是从来不说,从不炫耀,现在也有人写书写文章,没有多少作品,但却大肆宣扬,这样的差别,可能是两个字:名和利。闻一多又是为了什么?

【预设:为了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师:对,有这样一位作家,他之前以诊病救人为己任,后看到国民的愚昧,转而拿起文学的笔。【鲁迅】同样是以文化来救国,为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给我们的启示。做学问就要潜下心来专心的做学问,或者做了不说,现在有写人做了一点学问就骄傲的不得了,这是要不得的。

第2课时

一、回顾旧知: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我们在回忆一下,课文是围绕什么来写的,从哪些角度来写。 【作为学者的,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

2、对,围绕说和做来写,换句话说,说和做是本文叙事的线索。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3、对,着重表现他从不夸耀自己。作者写了哪些事?《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师:对,这是从成果的角度写他做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事实上还有很多描写表现,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这些句子描写的很细致,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要学习。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这样处理说和做的,那么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又是如何处理说和做的呢?我们把文章第二部分读一读。另外,本文对闻一多先生充满了崇敬之情,我们要在朗读中体现。

二、品读揣摩:

学生朗读课文:那么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又是如何处理说和做的呢?

点拨再读:1、我们再选几段能体现内容的句子来读一读。 16段、17段、18段。

2、找一找能概括的词语。【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3、对,前面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做了不说,可能与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相比就言行不一致了,但不是贬义,而是重在实践,默默耕耘,不自负,不夸耀,不吹嘘。哪些地方能表现他说了就做,言行一致的?

交流点拨:1、10段,“起先,他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的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对,他说的原因是,八个字表现就是“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板书)。他怎么说的呢?【声音越来越大,呼喊】

2、13、14段“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闻一多如果写了本学术著作,会不会四处炫耀?【不会】他做了什么?【四处传观】

3、中国的学者、文人是远离政治的,如沈从文,但闻一多介入政治,考虑其中有什么因素在里面。还有哪些?李公朴被杀后,作演讲。 【这里为什么要突出闻一多先生的演讲——当时有特务在场,情况非常危险。——但闻一多先生是怎样去的呢,用文中的一个词叫—— 大无畏。 师:对,学生朗读15段,教师板书“最后一次讲演”】

4、18段,参加游行 示威,走在前头。神态如何? 【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为什么这样?我们前面讨论过是“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而且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其中来。作为革命者他这样做,与前面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矛不矛盾?

【不矛盾 “迥乎不同”,形容眼睛有神,叫“炯炯有神”“炯”。“一反既往”既往:以前。】

师:对,反义词叫“一如既往”有些同学在老师给他指出错误之后,并没有一反既往,纠正自己的错误,反而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这是要不得的。(板书)我们现在来思考一下,一个人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变化?【预设: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为了钻研学术,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为了国家奉献。】

5、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不计个人利益,潜心研究学术;当他看到时局黑暗,他是为中华民族而说,为民众争取民主的权益。两个阶段有没有共同点? 【预设:革命是为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做学问是为了开一剂文化药方】 对,当时的国家已经是极度衰微了,有一句话叫“华北之大,已经容不下一张书桌。”而我们有杰出的学者,讲自己的人生选择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来,我们把中心句读一读。学生齐声朗读20段。

6、为什么这两句话中间用句号,句子不是很短吗?【预设:为了把长句变短句,增强强调语气、用句号可以延长停顿,使语气更坚定】好,我们再来把这两段读一读。

7、大家来看看,内容上和语言上各有什么特点? 分两部分写,段落清晰。说和做是交替在一起写的。句子都短小精悍。 选最能体现他说和做的事。

8、对,我插一句,闻先生他胡子很长,文中说他“长须飘飘”,在抗战之初闻一多发誓,抗战不胜利,不剪胡子,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蓄须明志”了。同样这样做的还有一位唱花旦的先生,大家知道是谁吗?【梅兰芳,蓄须也就意味着不能唱花旦了。这些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在国难当头时毅然决然的的报国之心值得我们学习。再回到我们这个问题,内容上作者注意选取典型材料,作为学问家和革命家的闻一多他的一些典型的细节,内容写得很细,刻画人物很有用。

写法上是以说和做为线索,交替起来写,写说和做的时候会穿插一些评论。比如“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是评价,表达方式上叫—— 议论。

9、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篇文章又有叙事,也就是说是夹叙夹议,大家再找个例子。

预设:“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他做了自己没有说。 16段,是议论。 叙述:15段

10、对,夹叙夹议。好,下面我们看短句。但文中也有长句阿,“当时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找找文章中哪儿短句集中,是在作为学者的还是革命家的部分里?革命家。为什么这样?短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激情,长句与学者身份相符。 短句感觉有利,这就是语感。长句就比较柔和,舒缓。

有哪些长句呢?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找找短句,哪儿最多? 【16段、17段、18段】大家齐声朗读。 【短句果然有气势、语言很凝练】16段,“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对偶句,还有很多四个字的词语吧】

附板书: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学者 革命家

《唐诗杂论》 写政治传单

《楚辞校补》 做了再说 说了就做 最后一次讲演

《古典新义》 做了不说 言行一致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7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作者介绍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曾经说:'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下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体会闻一多的民族英雄气概。

关于标题:本文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标题呢?

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说和做',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必修课,闻一多堪称这方面的表率。下面,让我们再次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一、 学习本文,要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典籍  (  ) 赫然  (  ) 独裁  (  ) 迭起(  )

迥乎不同(  ) 锲而不舍(  ) 兀兀穷年(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锲而不舍:比喻坚持不懈。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3、词语积累。

仰之弥高  沥尽心血  炯炯目光

4、形似字辨析。

载  炯  籍

裁  迥  藉

二、课文内容分析。

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2、本文主要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为了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3、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4、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5、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作'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6、怎么理解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他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对于革命、对于人民的呼喊,是他的说,也是他的做。他是以他的说表示他的做,而在有些时候,他不仅说,而且以生命为代价来这样做。

三、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5、'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四、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五、探讨问题。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2、读了本文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

中考解析

(山西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一个七美元的梦

[美]玛丽·卢·克杜勒

(1)'求购:小提琴,无力出高价。有意出售者请打电话给……'

(2)为什么我偏偏注意到这则广告呢?连我自己也不清楚。我平时很少看这类广告的。

(3)我把报纸摊在膝上,闭上双眼,往事便一幕幕浮现在眼前:那时全家人备尝艰辛,靠种地勉强度日。我也曾想要一把小提琴,可家里买不起……

(4)我的两个孪生姐姐爱上了音乐。哈丽特·安妮学弹祖母留下的那台竖式钢琴,而苏姗娜学拉父亲的那把小提琴。由于她们不断地练习,没多久,简单的曲调就变成了悦耳、动听的旋律。陶醉在音乐中的小弟禁不住随着节奏跳起舞来,父亲轻轻地哼着,母亲也吹起口哨来,而我只是注意听着。

(5)我的手臂渐渐长大了,也试着学拉苏姗娜的那把小提琴。我喜欢那绷紧的琴弓拉过琴弦发出的柔美圆润的声音。'我多么希望能有一把琴啊!'但我清楚这是不可能的。

(6)一天晚上,我的两个孪生姐姐在学校乐队演出时,我紧紧闭上双眼,好把当时的情景深深印在脑海中。'总有一天,我也要坐在那儿。'我默默地发誓。

(7)那一年年景不好,收成不像我们所盼望的那么好。尽管岁月如此艰难,可我还是急不可待地问道:'爸爸,我可以有一把自己的小提琴吗?''你用苏姗娜的那把不行吗?'父亲问。'我也想加入乐队,可我们俩不能同时用一把琴呀。'父亲的表情显得很难过。那天晚上,以及随后的许多夜晚,我都听到他在全家人晚间祈祷时向上帝祷告:'……上帝啊,玛丽·卢想要一把自己的小提琴。'

(8)一天晚上,全家都围坐在桌旁,我和姐姐们复习功课,母亲做针线活,父亲在给他大俄亥俄州哥伦布城的朋友乔治·芬科尔写信。父亲曾说,芬科尔先生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父亲边写边把信的部分内容念给母亲听。几个星期之后我才发现信中的这一行字他没念:'请留心帮我三女儿寻觅一把小提琴好吗?我付不起高价,可她喜欢音乐,我们希望她能有自己的乐器。'

(9)过了几个星期,父亲收到哥伦布城的回信。于是我们全家驱车前往哥伦布城的爱丽斯姑姑家。到姑姑家后,父亲打了个电话,我在旁边听着。他挂上电话后问我:'玛丽·卢,你想和我一起去看望芬科尔先生吗?''当然想。'我回答道。

(10)父亲把车开进一个居民区,停靠在一座古老而漂亮的楼房前的车道边上。我们按响了门铃。开门的是一位比我父亲年纪大些的高个儿先生。'请进!'他和父亲亲切地握手,两人马上攀谈起来。'玛丽·卢,我早就听说过你的一些情况。你父亲为你准备了一件礼物,定会叫你大吃一惊。'说完,芬科尔先生把我们领进客厅,拿出一个箱子,打开后拿出一把小提琴,便开始拉了起来。乐曲忽而高亢嘹亮,忽而又似瀑布飞泻。'哦,要是能像他那样拉该多好啊!'我心想。

(11)奏完一曲,他转过身来对父亲说:'卡尔,这是在一家当铺里找到的,才花了七美元,是把好琴。这下玛丽·卢可以用它演奏优美的乐曲了吧。'说完他把琴交给了我。

(12)看到父亲眼里的泪水,我终于明白了一切。我有了自己的琴了!我轻轻抚摸着琴。这把琴是用一种金光灿灿的棕色木料制成的,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那么温暖。'多漂亮啊!'我激动得气都透不过来了。

(13)我们回到爱丽斯姑姑家,一进门,所有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我,看到父亲朝母亲挤眼,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只有我还蒙在鼓里,我明白我和父亲的愿望已经得到了实现。

(14)我带着小提琴到学校上第一堂课的那天,当时那种万分激动的心情谁也无法想象。随后几个月里,我天天坚持练琴,感觉抵在颏下的那温暖的琴木就像我身体的一部分。

(15)加入学校乐队的时候,我激动得浑身发抖。身着白色队服,我俨然像个女王,坐在小提琴组的第三排。

(16)首次公演是学校演出的小歌剧,当时我的心狂跳不已。礼堂里座无虚席。我们乐队成员轻轻给乐器调试单调的时候,观众席里还嘁嘁喳喳说个不停。当舞台聚光灯射向我们时,台下立刻变得鸦雀无声,父亲和母亲也都看着他们的小女儿,唇边挂着自豪的微笑。他们的小女儿怀抱着她那把珍爱的琴,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赞赏它。

(17)岁月似乎过得更快了,两个姐姐双双毕业后,我便坐上了首席小提琴手的座位。

(18)两年后,我也完成了学业,把珍爱的小提琴放回到琴箱里,步入了成年人的世界。先是接受护士培训,然后是结婚。在医院工作的几年里先后生育了四个女儿。

(19)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每次搬家,我都带着这把琴。每次打开行李布置居室时,我都要小心地把琴存放好,忙里偷闲时,想着我仍然多么珍爱它,且对自己许愿,不久以后还要用这把琴演奏几支曲子。

(20)我的几个孩子没有一个喜欢小提琴的。后来,她们相继结了婚,离开了家。

(21)现在我面前摆着这张登着求购广告的报纸。我极力不再去回首往事,而把这则引起我对童年回忆的广告又看了一遍,放下报纸,心想:'一定得把我的琴找出来。'

(22)我在壁橱深处找出了琴箱,打开盖,把安卧在那玫瑰色丝绒衬里中的小提琴拿出来,我手指轻轻抚摸着金色的琴木,令人惊喜的是琴弦仍然完好无损。我调试了一下琴弦,紧了紧弓,又往干巴巴的马尾弓上涂抹了点松香。

(23)接着,小提琴又重新奏出那些铭记在我心中的最心爱的曲子。也不知拉了多久。我想起了父亲,在我孩提时他竭力满足我的一切愿望和要求,而我都不知是否感谢过他。

(24)最后,我把小提琴重新放回箱子,拿起报纸,走到电话旁,拨通了那个号码。

(25)当天晚些时候,一辆旧车停靠在我家的车道旁。敲门的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先生。'我一直祈祷着会有人答复我登在报纸上的那则广告。我的女儿太希望有一把小提琴了。'他边说,边查看我的那把琴,'要多少钱?'

(26)我知道,不管哪家乐器商店都会出笔好价钱。可此时,我听到自己的声音回答说'七美元。''真的吗?'他这一问,倒使我更多地想起了父亲'七美元。'我又说一遍,接着道:'希望你的小女儿也会像我过去那样喜欢它。'

(27)他走后我随即关上门,从窗帘缝里看到他妻子和孩子们正等待在车子里。突然车门打开,一个小姑娘迎着他双手托着的琴箱跑过来。

(28)她紧紧抱住琴箱,接着双膝跪在地上,'咔嗒'一声打开箱子。她轻轻抚摸着红彤彤的夕阳辉映下的那把琴,转过身,一下子搂住了面带微笑的父亲。

1.这篇文章采用______的记叙顺序,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人的故事。

2.'我'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当我急不可待地向父亲表达想要一把小提琴的心愿时,为什么父亲的表情显得很难过?

答:

3.第(12)自然段中,作者写道:'看到父亲眼里的泪水,我终于明白了一切'。你认为'父亲眼里的泪水'表达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

4.文中写'我'在得到小提琴后多次用到'激动'、'珍爱',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表现'我'这种情感的?

答:

5.文中两次提到求购小提琴的广告,这两则广告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

6.'不管哪家乐器商店都会出笔好价钱'的一把小提琴,'我'为什么只卖'七美元?'

答:

7.一把七美元的小提琴圆了两个小女孩的梦,文章题目是'一个七美元的梦',对这个'梦'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

【考点】:阅读记叙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通过填空的形式综合考查记叙的顺序、线索和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运用了倒叙的写法,以一把小提琴(或:'我对小提琴的珍爱之情')为线索,记叙了父亲以七美元买琴圆了'我'的梦,'我'又以七美元卖琴圆了另一个小女孩的梦的感人的故事。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我'生活在一个充满音乐氛围但又生活拮据的家庭。当'我'急不可待地向父亲表达想要一把小提琴的心愿时,父亲表情很难过,是因为经济拮据的现实不能让他满足女儿的心愿,但他又希望能够满足,这表现出他的矛盾心情。

3.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第(12)自然段中'父亲眼里的泪水'表达了父亲当时对朋友无私帮助的感激之情,为满足女儿愿望后的喜悦心情。

4.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作者在文中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来表现'我'在得到小提琴后的'激动''珍爱'。

5.本题以特有的语言� 文中两次提到求购小提琴的广告,第一次出现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的回忆,第二次出现的作用是呼应开头。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之所以把'不管哪家乐器商店都会出笔好价钱'的一把小提琴只卖'七美元',是因为当年'我'以七美元价格买到这把琴,得到别人的无私帮助,今天'我'也愿意以同样的方式帮助别人。

7.本题通过分析文题,以开放性试题的形式深层次的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文章的题目'一个七美元的梦',这个梦既是指'我'及另一个小女孩渴望得到一把小提琴的心愿,也是'我们'周围的人帮助'我们'实现梦想的一种心愿,同时也是'我'希望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爱心永远传递下去的心愿。

七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设计 8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3、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重点难点:

重点:1.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学习本文的过渡句的用法。

2.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他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法指导

1、探讨研究法。2、朗读法。3、语感品读法。

预习导学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钻探( ) 地壳( )弥( ) 无暇( )淋漓( )( ) 漂白( )硕果( )校补( ) 赫然( ) 迭起( ) 臧克家( )

诗兴不作( ) 锲而不舍( ) 炯炯目光( ) 目不窥园( )

兀兀穷年( ) 沥尽心血( ) 迥乎不同( ) 气冲斗牛( )

2、解释下面的词语或加点部分的含义。

弥高: 高标:

锲而不舍: 目不窥园: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气冲斗牛: 群蚁排衙:

3、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文章收在________中,课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闻一多是诗人、 ________、________。

(2)读了全文,我们可以了解闻一多先生前期 ________,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 ________,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一多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但在________方面却有相同之处。

学习内容

一、 导入

二、 检查预习

三、 整体感知

4、把课文分为两部分,并简要归纳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 自然段):

第二部分( 自然段):

5、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如何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深入探究

1.文章开篇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3.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作者选取了三个事例来表现,试分析并体会作者的详略处理?

4.为表现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选取了什么材料加以表现?请用一句话概括。

5.“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些话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6.体会“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拓展延伸

1.闻一多先生在两个方面的“说”与“做”矛盾不矛盾?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叙述,意图何在?

2.写作训练

请以200字左右的文字介绍某同学的“言”和“行”,借以反映其性格。

当堂达标

1、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

(1)他正向古代典藉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

(2)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栽,争取民主!( )

(3).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棵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

2、填空

该文的作者是_______,本文所记叙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闻一多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

3.体会下列句中加粗的“说”的含义。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 )

(2)“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 )

(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 )

4、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

(3)“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

(4)“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

(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

5、散文常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表明作者的见解,这篇散文也是如此。文中的议论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前(A),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后(B),还有的放在叙述的中间;它们的作用或提示下文(a),或过渡衔接(b),或归纳总结(c)。请指出下面几处议论的位置和作用。

(1)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 )

(2)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 )

(3)闻一多先生还有另一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 )

(4)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 )

★★★中考链接

名著知识

1.(2008 湖南娄底中考)

①请说出《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绰号以及某一个相关情节。

绰号: 相关情节:

②请说出《巨人三传》是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另外哪部传记所组成的?作者是谁?

传记名: 作者:

2.(2008 湖南益阳中考)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典型的人物和情节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①“弄权铁槛寺”、②“千里走单骑”、③“误入白虎堂”、④“三调芭蕉扇”等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① 、② 、③ 、④

3.(2008 福建漳州中考)根据示例,将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

林冲误闯白虎堂--( )

( )借荆州--有借无还  猪八戒耍把式--(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文 9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生字词,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领会本文生动、精练的语言;理解个别词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感受闻一多的光辉形象,并从中受到启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

1、研究探讨法;

2、朗读法。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一、音乐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引出课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二、介绍作者与闻一多。

臧克家,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他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有“农民诗人”之称。

闻一多(1899—1946),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都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三、检查预习,朗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地壳弥高兀兀穷年

校补迭起沥尽心血

赫然炯炯目光群蚁排衙

函寄目不窥园迥乎不同

漂白锲而不舍气冲斗牛

2、通读课文,你觉得闻一多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闻一多,勤奋努力的学者,大无畏的革命家。一位爱国人士。(自由回答)

四、整体感知,思考探究。

1、同学们,文中为我们介绍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两种身份?

明确:学者,革命家。

2、作为“学者”方面他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作为“革命家”方面,他又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明确: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五、品读课文,感受人物。

(一)学者的闻一多。

1、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他做了哪些事?请大家浏览《1-7》自然段,相邻的同学互相讨论找出来。

明确:他从唐诗下手写出《唐诗杂论》,十年艰辛写了一部《楚辞校补》。

再到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

(品析句子,通过重点语句感受人物性格)

2、那么闻一多先生这么辛苦的治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又做了不说,目的是为了什么呢?

明确:他是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国的文化药方。

(二)革命家的闻一多。

1、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在“说和做”方面与作为学者的`他有什么区别?下面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的《17-20》自然段。

2、想一想,怎么样来读能让闻一多先生那大义凛然的革命形象浮现在我们面前?(练读课文16-18自然段)。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朗读,我们来看看闻一多在两个方面的“说”和“做”矛盾不矛盾?不矛盾,无论是作为学者的做,还是革命家的说,他是始终如一,那就是言行一致。

在闻一多先生的身上,他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切切实实的印证着一个中国知识份子的高贵和悲壮,他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他就是一个大写的人。臧克家先生就是饱含着对闻一多先生高度的敬仰和赞赏之情,写下了最后两段。那么我们就用这种感情来读一下最后两段。

七、拓展探究。

说说你们眼中的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您是。

(要求:可以用到文中的词语为闻一多先生写一段嘉奖词,也可以用到一种或两种修辞手法。字数不限)

八、作业布置。

1、完成一段描写闻一多的嘉奖词

2、查阅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感受他那强烈的爱国情怀。

九、板书设计。

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11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二分校七年级 李方

一。 说教材。

1.第三单元所选的题材均和历史人物有关,《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所以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单元提示指出,“学习本单元,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实际上这一课也确实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载体。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字词,诵读文句。

(2)过程和方法: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不息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典雅和文白夹杂的语句,探究其内涵。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 说教法。

1.使用多媒体演示,但仅限于出示需要大量口述的背景材料和难以转述的内容。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予以适度地点拨和引导。

3.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相对清晰,因此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应�

4.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不是单一的,但文章的语言运用形式却是与文章的内在形式需求是和谐共生的:写作“古典学者的闻一多先生”部分的语言是典雅的,文白夹杂的;写作“大勇的革命烈士”部分的语言是豪放的,充满激情的。这些都体现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这个基本认知。

三。 说学法。

1.重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们意识到发现问题其实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只要能针对文章的内容或形式设定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符合要求的,如果提出的问题能正中文章的“穴位”甚至是软肋,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恰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那就更是难能可贵。

2.尽可能让学生在现有知识储备的前提下推断出合情合理的结论,以期有更多的思维发散拓展空间。

3.教师预设问题的外延和内涵要有更大的包容性,这样能够吸引“待进步”学生和其他同学一同步入生成空间,而不仅是把问题只留给“优秀”学生。

四。 说教程。

环节1:导入:在1999年12月20日,那个澳门回归的日子里,大家都在唱着那首《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同学们,你们知道诗歌的作者是谁吗?对,是闻一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学生、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展现给我们的是: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板书课题,并且出示闻一多的画像)

环节2:针对学生们英语学习中的特殊疑问句形式,引出特殊疑问词:who、what、why、how,请学生用这些词语对题目提出合理的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弄清楚课题中“闻一多先生”的身份,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的大体情况(what),把握文章写作的重点是“学者”和“革命家(民主战士)”方面,

环节3(顺延环节2):请学生找出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民主战士)”的评价性语言。此一环节目的在于:一是环节2中学生已经弄清楚了文章的分总结构,容易利用分总结构快速找出结论性的语言——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黑体板书);二是利用作者的评价进而让学生弄清楚这个评价的原因(why、how):“卓越的学者”——学术研究古籍方面成绩卓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大勇的民主战士”——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板书)至此完成了课题中的“做”。

环节4(顺延环节3):截至目前,课题上的“说”尚未弄清楚。我要求学生找出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原话:

a.“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b.“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c.“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d. “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e.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f.“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针对这六句话进行分类,就能够“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民主战士)”身份的“说”和“做”区分开来。

ab(学者方面的“说”)

cf(民主战士方面的“说”)

de(民主战士方面的“做”)

这个环节实际上是个难点,题目中的“说”和“做”并非简单地可以通过标点符号来直接判断,它需要通过学生判断语言自身到底是目的还是手段来断定。

环节5(顺延环节4):进一步解决“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卓越“,作为“革命家(民主战士)”“大勇”的原因。

前者实际是文章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即志趣、研究目的、勤奋与刻苦(写作《唐诗杂论》的过程);后者实际上“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一致。后者为了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大勇”,大量叙述当时的白色恐怖,拿“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言行与之进行对比。我的用意是想借此解决文章详略安排的真实目的。

这个环节主要是解决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文章从两个侧面来表现闻一多的形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其实有着同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这个环节也是为了解决教学目标2。

环节6: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闻一多先生”的“话”,读出语气,并加以背诵;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句,将其合理地嵌入一段话中。这个环节意在积累名人名言,是对当前河北省中招考试的一种题型的练习,同时也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1。

至此,学习目标基本完成。

环节7:材料补充: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周恩来:“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01年4月2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

朱自清《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诗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一多画像》: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学生朗诵《最后一次讲演》。

环节8:结束语。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可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古人

板书: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卓越的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大勇的革命烈士“说”了就“做”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